支承辊周期性使用过程中磨损量变化趋势分析

来源 :第十九届全国疲劳与断裂学术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nyushan106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型锻钢支承辊在轧制生产过程中的的使用要经历上机使用-下机修磨-上机使用的周期性循环,以使得使用过程中的最大疲劳损伤度达到某一稳定状态,防止后续使用中接触疲劳损伤继续累积增加导致失效。在初始阶段,由于修磨去除的表层疲劳损伤层不足以使前期往复使用和修磨后紧接的上机使用中引起的的表层接触疲劳损伤累积叠加达到平衡,损伤累积的持续增加导致材料性能逐渐退化会引起单次上机使用过程中的磨损量随使用次数增加逐渐上升;当修磨去除的疲劳损伤层使得往复使用中的疲劳损伤度达到稳定状态后,后续往复上机使用中磨损量会逐渐趋于某一稳定水平。
其他文献
金属材料的疲劳强度随其拉伸强度的增加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这导致高强度金属材料的疲劳强度不高。以此为切入点,系统研究了不同强度铜铝合金与高强钢随拉伸强度变化时,材料的变形与损伤机制以及疲劳强度的变化趋势。进而从高周疲劳强化与损伤局部化的普遍制约关系入手,提出了材料疲劳 Y-T-F 模型,以简单的数学形式阐述了屈服强度(Y)、抗拉强度(T)与疲劳强度(F)之间的本征关联,并赋予了模型各参数明确的物理意
本文探究了以激光为热源的铺粉式增材成形(laser-powder bed fusion,L-PBF)手段制备的316 L 不锈钢力学性能与凝固微观组织结构的关联,阐述了铺粉式增材成形中各向异性产生的原因.采用L-PBF 制备的316 L不锈钢的拉伸性能存在各向异性:当试样载荷方向与增材方向平行时,其极限抗拉强度为576.3 ± 2.1 MPa,断后延伸率为71.9 ± 0.4%;当试样载荷方向与增
复合材料由于其高比强度,比刚度的优点在工业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然而由于复合材料具有各向异性,材料内部各个区域应力分布不同。且由于制造工艺复杂,故相较于金属材料,复合材料内随机的制造缺陷更加严重。上述原因导致了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尤其是疲劳性能分散性较大。从可靠性设计的角度出发,亟待对复合材料疲劳过程中性能的分散性进行研究。
由于工程中FRP 结构的抗疲劳设计离不开材料的疲劳寿命曲线,而且复合材料的疲劳试验成本相对较高,所以如何通过较少的试验结果获取准确的材料疲劳寿命曲线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本文统计了目前常见的S-N 曲线和ε-N 曲线模型,通过大量实验数据对不同曲线模型进行了评比;分析了FRP 疲劳寿命图的特征与材料基础力学性能的关系,结合实验数据的统计分析,得到材料静力参数与寿命曲线参数的关系式,与实验数据吻合较
蜂窝夹芯板具有比强度高、比刚度大等诸多优点,随着在航空航天等领域愈加广泛的应用,蜂窝夹芯板的疲劳问题也日益突出。本文主要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总结了蜂窝夹芯板的疲劳失效模式和疲劳损伤过程。首先介绍了蜂窝夹芯板的疲劳失效模式,蜂窝夹芯板在疲劳载荷的作用下失效位置主要位于蜂窝芯子,失效模式为芯子的剪切失效和压缩失稳失效。
强度准则是材料力学性能描述的重要部分,高聚物粘接炸药(Polymer Bonded Explosives,PBX)强度准则的构建尚局限于实验数据的函数拟合,理论构建PBX 材料强度准则的研究尚一片空白。本文根据PBX 材料呈脆性且内部微裂纹众多的现象,假设材料内部均布大小相同、方向任意的二维微裂纹,材料的破坏是微裂纹的起裂、扩展、融合的过程,提出了构建强度准则的微裂纹模型。
热电材料是一种将热能和电能进行转换的功能材料。由于热电材料通常是脆性半导体材料,因其固有的脆性和低的韧性,对热电材料施加力、热或电载荷时,材料会出现裂纹或微裂纹的情况,而热电材料的本构方程是非线性的,相应的力学分析具有很大的挑战性,因此对热电材料中出现的缺陷研究具有一定的前瞻性。而在实际工程中,缺陷并不只有单一裂纹,因而对多裂纹的研究具有其存在的特殊意义。
镍基单晶合金在铸造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微孔洞,这些微孔洞在疲劳载荷作用下成为裂纹源,显著降低了材料的疲劳性能。本文综述了镍基单晶合金中微孔洞的分布规律及其对疲劳性能的影响。首先介绍了微孔洞的形成机制,按照形成阶段的不同将微孔洞分为铸造孔、固溶孔和蠕变孔,铸造孔按其形成机制的不同又可以分为缩松、缩孔和气孔。
传统人造陶瓷材料很难同时实现高强度和高韧性,这一点极大限制了其工程应用。而天然贝壳中的珍珠质结构,是由质量分数约为95%的文石碳酸钙和低于5%的有机基质构成,但其硬度可以达到普通文石的2倍,断裂功甚至可以达到普通文石的3000 倍。因此,对珍珠质的微观结构、力学行为、以及断裂机制的研究,可以为合成高性能的人工材料提供一定的参考。
热电材料是一种能将热能和电能相互转换的功能性材料.它是利用固体内部载流子运动实现热能和电能的直接转换.1823 年发现的塞贝克效应和1834 年发现的帕尔帖效应为热电能量转换器和热电制冷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随着人类对空间探索兴趣的增加、医用物理学的进展以及在地球难于日益增加的资源考察与探索活动,需要开发一类能够自身供能且无需照看的电源系统,热电发电对这些应用尤其合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