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读书用典的思考

来源 :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九届全国医古文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nbs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思考古人博览群书、善于用典的实例,意在说明读书与写作的密切关系,只有多读书、勤思考,才能领会原作者的创作意图,以期使自己在写作时做到恰到好处的旁征博引,写出优秀的篇章。
其他文献
目的:观察中医早期干预对婴儿脑性亚健康的防治作用。方法:2~6个月围产期中重度脑损伤临床治愈出院后的脑性亚健康婴儿60例,以通督益肾健脾按摩结合中医五行音乐疗法为主的中医早期干预,配合运动训练等,疗程为3个月;于治疗前,治疗3个月和18个月远期随访时,用Gesell发育商作为评估指标进行前后疗效对比。结果:治疗3个月后及18个月后随访,Gesell各项发育商均较治疗前提高,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
长白山区是满族的聚居地,同时也是满族文化的发祥地。长白山区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特有的动植物药用资源,是祖国传统的四大药库之一,长白山独特的生态环境是满族先民创造满族民间传统医药文化的物质基础。本文介绍了植物类药材、动物类药材以及矿物质药类等长白山满族常用药民间的应用情况。
1987年在湖南省张家界市古人堤出土一块署名曰“治赤榖(?)方”的汉代木牍,正面记录药物十五味,诸药后附有剂量,反面记有简要的药物加工法。分析了目前学界对“治赤榖(?)方”方名所持的两种观点,认为两者都不足以使人信服。认为“治”应作“治疗”解。“赤榖(?)”应该是一种古病名,是一种具有恶寒身热、头项强痛。骨节不利、咳逆气喘等症,或有脘腹冷痛,下利泄泻等兼症的伤寒病证。“赤”当是用来标志伤寒发热貌的
《内经》是中医学的奠基著作,其中记载了众多人体形态结构与部位名称的术语。本文将对目、命门以及眼等部分眼部术语加进行探讨。
在语言科学的发展过程中总是存在着重形式与重功能两种理论观点的对立与论争。在中国古代有古文经学和今文经学之争,在西方有传统诠释学和现代诠释学之争。本文强调要明确语言诠释与义理诠释的关系,语言诠释是义理诠释的基础,义理诠释是语言诠释的目的。语言诠释要服务于义理诠释的目的,义理诠释要以语言诠释为基础依据。对文献文本的语言诠释和义理诠释必须做到文有所用,理有所据。
一代大师孙思邈给我们留下了姊妹巨著《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两部著作不仅是医学界求良方、取妙法的源本,更成了芸芸众生养生护身的瑰宝。本文介绍了孙思邈“治未病”的护身理念,浅谈了孙思邈“治未病”的养生观。
“闷”为中医病症,见于古医籍及其它传世文献,用字不一。本文结合出土文献,认为“闷”之用字有两条线索:战国楚简中的“(心)”为“悗”(心)的早期形体;“悗”(心)将声符“免”换作“满”而成异体字“懑”;“满”为“懑”的通假字。战国文字“(字)”为“悗”的通假字,其后世字形为“(冤)”。讹变为“冤”(冤),“冤”又与“惌”(惋)通假。
《外台秘要·序》一文在六版、七版医古文教材中均已收录,作者王焘为唐代仕宦而精医,“便繁台阁二十余载,久知弘文馆图籍方书等”。本文介绍了《外台秘要·序》“则”字的含义。
《医古文》是研究古代医药文献语言文化现象的一门学科,是高等院校中医药类专业的基础课程,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主要课程,也是对中医药从业人员进行终身教育的重要课程。本文介绍了汉字教学的重要意义,阐述了文字的作用、文字承载的历史和汉字的内涵,浅谈了汉字的审美影响。
背诵是传统的教学方法,当今仍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在医古文学习中,坚持科学地、灵活地背诵,能提升识字辨字能力,增强古汉语语感,正确理解文意,建立中医的思维模式和中医意识,是培养职业道德和操守的重要途径,对医古文学习起着深化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