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开汛的基本气候特征分析

来源 :第30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xiaoxiaor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利用1979~2009年NCEP/CFSR再分析资料、CMAP降水、OISST海温和中国743个测站降水资料,分析气候平均状态下华南开汛特征,得到华南开汛的标准,据此得到华南平均开汛时间是19侯(即4月第1侯),华南开汛前2侯华南降水显著增加,索马里越赤道气流、孟加拉湾和南海西南气流加强,我国近海海温突然升高,500hPA高度场大范围明显上升,鄂霍次克海高压突然加强.用合成和相关方法分析华南开汛早晚与4~5月降水及大气环流和海温的关系表明:在华南开汛异常偏早(晚)年,4~5月华南大部的降水以多(少)雨为主.在华南开汛偏早和偏晚年,4~5月和1~3月大气环流和海温有明显差异.偏早年的南亚高压较常年偏弱偏西,鄂霍次克海高压偏强偏东,西南季风、西太平洋副热带季风的偏南气流强,有利于孟加拉湾和南海的水汽输送,Nino3区海温偏高,而华南开汛偏晚年则相反.
其他文献
利用绍兴站1961-2012年逐日气温资料,按照2012年11月1日实施的《气候季节划分》标准对四季长度和起始日期进行划分,采用气候倾向率、突变检测和相关分析等方法,研究了近52年四季长度和起始日期与气温的气候变化特征及其相互关系,并探讨了季节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可能影响.结果表明,绍兴夏季最长,秋季最短;夏季明显变长,冬季明显缩短,其气候倾向率分别为3.87d/10a和-3.03d/10a;夏季变长
基于最新观测资料揭示了近二十年华南地区汛期降水已由典型的双峰型季节变化特征向单峰型转变,传统前汛期和后汛期之间少雨间歇期的降水量出现了明显增强,并表现为强降水事件的增多.这一转型的原因,一是七月热带太平洋海温在近20年不断升高,尤其是140°E以西的台风生成源地,海温的增幅更加明显,使热带气旋生成源地位置更加偏西,对华南沿海地区的台风性降水影响也更直接.除海温上升外,东亚陆表温度也在上升,且增温幅
2012年9月1日~2日,华北区域出现了大范围的降水过程,北京地区降水量达到暴雨量级,其中西部地区局部达到大暴雨.在此次暴雨过程中,通过融合应用多种探测资料(卫星云图,加密自动站,天气雷达产品、风廓线雷达及常规天气图表)的分析和判断,得到了准确的雨量预报.通过对这次天气过程预报服务的总结,可以得到如下结论:综合利用多种密集的探测资料,可以较为准确的判断出降水系统的位置,较好的把握降水开始和结束时间
Statistical characteristics of spring soil moisture in different reanalysis datasets of ERA-Interim,MERRA,JRA-25,CFSR and NCEP/NCAR-R1 are intercompared with each other and with the in situ observatio
本研究研制建立了中国地区秋季降水统计降尺度预测模型,利用了来源于模式资料和观测资料的变量分别为500hPa高度场和海表面气温场.对GH5降尺度方案与GH5+SST降尺度方案的结果进行了比较.一方面,此两方案的降尺度结果都优于模式原始结果,另一方面,GH5+SST方案的降尺度结果显示出了优于GH5方案的降尺度结果.在独立回报检验中,两种方案的12年平均空间相关系数从模式原始结果的~0.4提高到~0.
利用1951~2009年全国662个台站逐日降水资料和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分析了东亚副热带夏季风北边缘地理位置的年际、年代际变化以及夏季风影响北边缘的时间演变特征.结果表明:基于过程透雨量定义的夏季风北边缘能很好地反映边缘带降水特点,东亚副热带夏季风北边缘带大致呈东北-西南走向,在110°E处,北边缘带南界大致位于36°N,北界大致位于41°N.边缘带宽度与其南界具有很好的负相关,且
利用1951—2009年NCEP/NCAR再分析地表温度资料,研究了高原下垫面热力状况与我国冬季降水的关系,结果表明:冬季高原地区地表温度存在南北向的地温梯度,当高原地区南侧的地表温度异常升高,北侧温度异常偏低时,则我国东部地区降水容易偏少,尤其是华南、华北地区,而西部地区降水易偏多,显著增多的地方位于高原上,反之.此外,水平环流分析表明,我国冬季降水的多寡与青藏高压以及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异常变
春季是大气环流由冬季向夏季转型的关键时期,春季水分循环状况对于农作物播种和生长至关重要.本研究发现,初春季节推进中,中国东部地区的水分收支存在显著的年代际突变现象.利用实测降水资料、ECMWF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以及Mantua等人提出和计算的太平洋振荡指数,着重研究了此突变现象的空间分布状况,关键区域降水和水汽辐合的年代际变化特征,以及与之对应的东亚水分循环和亚洲-西太平洋环流系统的变
使用1979-2008年NECP/NCAR再分析数据集资料分析了全年各月经向风特征,发现青藏高原东南侧存在一个全年盛行南风的区域(22.5-30°N,105-110°E),即常年南风区.该区域南风呈现冬弱夏强的演变特征,尤其在春夏时期呈现双峰值状态,峰值分别出现在15候和37候左右.进一步分析表明,常年南风区南风与我国南方春季降水有着较好的对应关系.15候左右常年南风区南风第一次增强并达到峰值,持
应用月相及华南三省(区)不同时间序列的月降水资料,定义了双暑年和非双暑年,统计分析了双暑年、非双暑年与华南三省(区)前汛期及后汛期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对前汛期而言,在双暑年广东降水偏多概率接近82%,广西、海南降水偏多概率分别为68%、55%;在非双暑年,当月相处于的9-15日时,广东、海南降水偏少概率分别接近70%、82%.对后汛期而言,在双暑年广东、广西、海南降水偏少概率分别为6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