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SP地震资料波场分离及相干噪音的压制

来源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六届年会暨中国地震学会第十三次学术大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285483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VSP(垂直地震剖面),是把检波器置于井中,近地表激发,沿井孔不同深度布置的的检波点进行观测,其优点是:把记录时间-记录波形-岩性信息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克服了地面地震的地质解释对速度参数的依赖性;能同时接收到上行波和下行波,由于地震反射波传播少经过一次地表低降速带,而且传播距离短,能量衰减少,在井旁一定范围内有更高的空间分辨率,因此VSP资料所包含的信息十分丰富,同时也给资料处理带来难题,有效的分离分离上行波和下行波,去除噪音是VSP资料处理中的关键所在.在VSP原始资料中,上行波和下行波交织重叠在一起,同时还有很强的相干干扰和随机噪音等等,在上行波下行波的分离过程中,如果把上行波当成是有效信号,那么,其他的就视为噪音,这个分离的过程实质上也是一个去噪的过程,在实际资料的处理中,去噪的方法有很多,去相干噪音的方法很多,也可以通过滤波、FK等等方法线性噪音,然后减去,但是任何一种方法都不是十全十美,不可能去的那么干净,那可以通过集中方法联合运用就会得到很好的处理效果,因此其实针对不同性质的相干噪音,不可能只用一种方法就能有效的去除,要多种方法联合应用,达到提高资料信噪比的目的。
其他文献
本文通过对2013年6月20日-7月20日GRAPES(Global and Regional Assimilation and Prediction System)-RAFS(Rapid Analysis and Forecast System)系统每天8个时次每3小时的2m温度预报进行分析,发现各时次的预报均能较好的表征2m温度日变化特征,但预报与实况存在一定的偏差,其中西藏东部川西高原、云贵
建筑物接地系统雷电冲击特性主要是指雷电流通过按地装置向周围大地散流的特征,通常表现为冲击电流对接地装置作用后局部暂态地电位升高导致地电位反击.本文利用土壤测试数据及接地系统图模拟实际建筑物接地模型下雷击冲击试验反击地电位特性,通过搭建CDEGS地电位仿真模型实现地电位分布计算并验证了反击试验结果的可靠性,得出地电位分布与注入点位置、接地系统支路分布之间影响关系,对雷击分流接地系统预防地电位反击提出
我国涝灾主要集中在江淮地区,其中6~7月的早涝,大部分是由梅雨异常引起的.为了研究梅雨的影响因子,利用1954~2005年太阳黑予、江淮地区33站梅雨期降水资料,分析了太阳活动对江淮地区梅雨的影响.研究表明,梅雨量趋势系数的最大值中心位于杭州地区,而太阳活动与杭州地区的梅雨基本没有关系.太阳活动对江淮地区梅雨量、梅雨强度的影响具有地域性.太阳活动与梅雨量的相关关系由北向南,依次呈现负相关性、正相关
本文利用优选格点回归法(Optimal Points Regression,OPR)方法,对IPCCAR5提供的3个模式(CanESM、NorESM、BCC)的逐日最高温度资料进行降尺度,并通过算术平均的方法得到模式集合结果,在此基础上,利用区域性极端事件客观识别法(an Objective Identification Technique for Regional Extreme Events,
本文研究了1979-2010年太平洋潜热通量的变化特征及其与中国黄淮夏季降水的关系.结果表明,潜热通量的气候场和方差场均存在着明显的季节变化,并且,各季节气候场的极值中心也是变化幅度较大的区域.黄淮流域降水与前期秋季、冬季和春季的潜热场关系密切,从前期秋季到春季相关性逐渐加强,前期春季达最强.定义了黄淮夏季降水指数来研究影响降水的潜热场关键区,发现春季潜热关键区为10°N-20°N之间的中东太平洋
利用常规观测资科、加密自动站资料、NCEP1°×1 °逐6h再分析资料和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对2013年10月7日20时一8日08时强台风"菲特"登陆后残留低压造成的台州市大暴雨过程进行了成因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暴雨分布不同于一般台风暴雨迎风坡降水量较大的分布特征,呈现与地形相关性较小的南北带状分布特征;暴雨主要受"菲特"残留云系、"丹娜丝"外围偏东气流和弱冷空气共同影响,其中"丹娜丝"转折点和弱
利用MICAPS资料和中小尺度地面自动站资料对2013年10月6日到8日台风菲特影响湖州地区大暴雨过程分析发现:大暴雨分三个阶段的降水,台风菲特外围云带中的强降雨、台风本体范围及边缘的暴雨、台风菲特减弱后的倒槽和北上近海转向的台风丹娜丝外围东北气流的叠加暴雨.分析了东北急流带来的充沛水汽,高能高湿的能量输送,强烈的上升运动和高层辐散低层辐合等有利环境场,为大暴雨的发生发展提供了十分有利条件.天荒坪
本文利用WRF模式对2010年13号台风"鲇鱼"的路径突变及登陆我国大陆的过程展开了长达132小时的高分辨率数值模拟(最细网格3km),并利用搜集到的多种观测资料对模拟结果进行对比验证.结果表明:模式较好地再现了"鲇鱼"台风的路径北翘及登陆过程.模拟台风的路径及运动趋势与观测较为一致,路径北翘时间略晚于观测,登陆我国大陆前路径差基本在100km以内:模拟的台风强度演变趋势也与观测保持较高的一致性,
利用实况资料和WRF中尺度数值模式对2010年6月19-20日的一次冷式切变线上MCC的演变过程进行了效值模拟与诊断分折.结果表明:在MCC的生成发展阶段,MCC范围内u、v的垂直切变形成了很强的水平涡度,高层α-中尺度的MCC云团的冷云盏与逆时针旋转的水平涡度配合,在切变线上存在多个独立的上升与下沉运动中心,这些中心多与水平涡度矢量旋转中心配合,逆时针旋转的水平涡度矢量中心配合上升运动,促进云团
地震沉积学是利用地震资料研究沉积岩及其形成过程的一门新兴学科.地震沉积学主要利用三维地震信息和现代地球物理技术进行沉积体系、沉积相平面展布以及沉积发育史研究,它强调在高精度等时对比层序地层格架的基础上,利用地震资料的横向分辨率、特殊地震处理技术(90°相位调整和地层切片技术),结合关键井岩性资料以及不同成因类型砂体的地貌形态,恢复沉积类型和沉积演化历史.在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地区玛湖三维地震资料区三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