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干膜做选择性化学镍金工艺的金面表观缺陷研究与改善

来源 :第十届全国印制电路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angpas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消费类电子产品向着轻薄小的方向发展,PCB内的图形间距设计也越来越小,在目前选择性镍金表面处理最为流行的情况下,原先的选化湿膜工艺已经无法满足小间距的设计要求,必须使用二次干膜选化工艺来应对ENIG与OSP之间的小间距设计,但是导入二次干膜工艺后,金面发白和非金位上金一直困扰着生产,后通过系统性地研究与改善并抓取出相关参数,最终改善了二次干膜产品的金面表观缺陷,并为公司节约了巨大的返工和报废成本.
其他文献
通过对0.42C-2.0Mn-1.7Si-0.4Cr贝/马复相钢进行不同贝氏体转变温度下的BQ&P工艺热处理,得到具有不同比例含量的贝氏体和QP组织.利用金相(0M)、扫描电镜(SEM)、X射线衍射分析(XRD)和膨胀仪(DIL)等分析手段对其组织进行表征,计算出不同贝氏体转变温度下BQ&P处理后的各相组织(贝氏体铁素体、马氏体和残余奥氏体)的含量.当贝氏体转变温度为360℃时,贝氏体与马氏体含量
CF170属于超高强度马氏体时效不锈钢,强度高、加工性能良好、抗应力腐蚀性能好,在航空、航天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本文采用光学显微镜、SEM等方法,研究了CF170合金在不同渗氮温度工艺下,渗层性能的变化规律.研究表明,随渗氮温度的升高,氮原子的扩散能力显著增强,渗层深度增加.480℃渗氮保温时间50h,渗氮生长基本达到极限,N元素无法继续再向基体内部生长扩散.当渗氮温度升高,在渗氮层组织中出现
采用自制柱形靶系统,利用高功率脉冲二级溅射技术在硅片基底上沉积TiN薄膜,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纳米压痕仪分别对所制备的TiN膜的厚度、表面形貌和纳米硬度进行测试.结果表明:高功率脉冲二级溅射技术在合适的沉积工艺参数下可以比较稳定地制备TiN薄膜,表面平整光滑无大颗粒且致密性较好,但薄膜沉积速率偏低,最大沉积速率接近80nm/h,薄膜最大纳米硬度能达到15GPa.
采用双脉冲复合电沉积技术,改变电镀液中石墨烯添加量,在45#钢基体表面制备石墨烯/镍基复合镀层.用显微硬度计分析复合镀层的力学性能;用扫描电镜观察镀层表面形貌;将复合镀层与Si3N4销配副在高温摩擦磨损试验机上进行减磨润滑性能测试.实验发现随镀液中石墨烯添加量增加,复合镀层含碳量增加以及镀层表面硬度提高;当石墨烯添加量为0.2g/L时,镀层的摩擦系数最小.
为了提高医用纯钛及其合金的早期成骨效果和长期稳定性,本研究通过化学转化方法分别在纯钛和Ti-6Al-4V基体表面制备了一层含锌、钙元素的磷酸盐转化膜.利用X射线衍射仪(XRD)、热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和电化学工作站对转化膜的成分、微观结构和电化学行为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纯钛和Ti-6Al-4V表面转化膜主要由片层结构的磷酸锌钙(scholzite)晶体组成,Ti-6Al-4V表面含少量
采用电火花沉积技术,在ZL101A铝合金表面制备Zr55Al10Ni5Cu30非晶沉积层.利用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能谱仪(EDS)和共聚焦显微镜等分析研究了沉积层的相组成、表面形貌、组织结构和微区成分.研究结果表明,沉积层表面呈银灰色橘皮状,表面较致密、均匀,为典型的"火山坑"和"溅射状"花样形貌.沉积层主要由非晶、ZrO2、Cu8Zr3和ZL101基体Al(Si)相
在选择性有机导电涂覆(SOC,Selective Organic Conductive Coating)代替传统PTH的进程中,因其导电性不如PTH沉铜层好,在电镀盲孔时往往存在底部镀不上或深镀能力差的现象,通过对SOC、PTH的对比,发现单一SOC微盲孔制作不能得到极好的电镀效果,配有闪镀后可以得到理想的盲孔电镀质量。当然,闪镀的条件需要针对不同的添加剂做适当的调整,即要上铜速率高,同时药液贯孔
本文通过对层压垫板的研究,探讨影响垫板厚度均匀性的影响因素,从垫板厚度现状、原因分析及关键因子对比实验三个方面进行展开,实验结果表明,垫板厚度均匀性受树脂体系、半固化片指标及压制成型工艺控制条件的影响。通过降低树脂交联固化条件、控制半固化片单张重、流动度及挥发物指标、选择合理的热压成型工艺可以使垫板厚度均匀性得到很好的改善。本研究为改善层压垫板厚度均匀性提供有益的指导.
本文通过无卤改性环氧树脂与高导热填料的复配,添加适量的增韧剂、固化剂、促进剂、溶剂及其他助剂,研制出了一种无卤素金属基覆铜板.测试结果表明,该金属基覆铜板具有导热性高、耐热性好、机械加工性能好、绝缘性高等优异的综合性能.
静电放电(ESD)导致的损伤是电子电气产品失效的重要原因之一.本文通过对摩擦起电和ESD的考察,对比了印制电路板(Printed Circuit Board,PCB)生产制造过程中三角伤痕的实际状态,最终判定三角伤痕实际为机械损伤,并对三角伤痕的产生来源进行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