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兴安岭地区第四纪冰川的争议和克什克腾第四纪冰川遗迹的发现

来源 :第六届世界华人地质科学研讨会、中国地质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tismewh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兴安岭地区是否存在第四纪冰川遗迹一直困扰着中国的冰川学界,因为过去多年来没有找到令人信服的第四纪冰川证据.以严钦尚、俞建章、孙殿卿等为首的老一辈冰川学者从发现的零星微弱证据,提出大兴安岭地区存在第四纪冰川.但这种观点不断被以施雅风、李吉均等冰川学者否定,认为大兴安岭是一种冰缘环境,不可能存在第四纪冰川.半个世纪以来,争论一直存在,该地区的冰川问题研究也因为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成为中国第四纪冰川学研究的核心所在.近几年,在大兴安岭南段的克什克腾地区发现保存有大量完整、典型的古冰斗群、角峰和刃脊地貌.这些地貌发育于分水岭,不可能是构造、流水或风化作用形成,只可能是冰川作用的产物.通过对冰斗平坦指数的计算,该区冰斗平坦指数分别为1.7-4.5、4-5和2.3-5,均在真正冰川塑造的冰斗平坦指数1.7-5的范围内.并且该地区还有典型的且配套的冰碛物如侧碛、终碛垅等发育.从而证明了大兴安岭地区第四纪冰川的存在,对研究中国甚至世界第四纪以来气候和环境的演变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学术意义.
其他文献
本文介绍作者所在团队对于油气成藏动力学研究的思想和方法的认识,并以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三叠系延长统长8段的成藏动力学过程的研究为例,展示在油气成藏过程和机理方面获得的研究成果。
油气二次运移通道一直是石油地质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目前油气运移研究中的一个薄弱环节。众多研究者认为油气在输导层中进行的二次运移并不是呈整体推进,而是沿着有限的优势通道空间进行的,油气二次“运移优势通道”正是基于油气二维物理模拟实验、数值模拟实验以及地质现象解剖的基础上提出的,共有级差优势模式、分隔优势模式、流向优势模式、流压优势模式和断面优势模式等五种基本模式。确立优势运移通道后,正推可以“
有效输导体系是地下真正发生过油气运移的通道空间,对油气藏的分布起着控制作用,其研究程度的高低制约着油气勘探的成败。以东营凹陷中央隆起带为例,从油气地化特征、流体性质、油气显示、原油物性等方面入手,总结了断陷盆地油气有效输导体系的判识方法,明确了有效输导体系的分布特征。研究表明,断陷盆地有效输导体系主要受断层“时空有效性”控制,在时间和空间上与有效输导断层匹配较好的砂体、不整合面与其共同组成有效输导
埋藏古风化壳因受到长期风化侵蚀导致其孔隙度和渗透率增高,可成为油气运移的通道。埋藏古风化壳可分为顶部的风化粘土层和下部的半风化岩石两部分。半风化岩石的中部由于先前的风化作用较强,被深埋后地下水的溶蚀淋滤作用也较强,从而形成了一个高孔渗带,最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油气运移通道。影响埋藏古风化壳输导油气能力的主要因素包括:风化基岩的岩性、风化的时间和强度、风化壳形成时期的剥蚀厚度和古风化壳的埋藏深度。
齐家-古龙凹陷的葡萄花油层属于向斜区的低渗—特低渗透油气藏,其储层致密,油水关系复杂。这类非常规油气藏具有其特殊的成藏动力特征。通过进行压汞资料的处理分析,得出浮力与毛细管阻力的关系,证实油气单靠油柱自身的浮力是不可能发生运移的,必然有其他动力因素的作用。葡萄花油层存在异常高的流体压力,由向斜中心到边缘压力逐渐降低,异常高压与浮力的合力与毛细管阻力存在三种可能的关系:大于,等于,小于。在浮力单独不
通过对林樊家地区阳信、林南、林北等断层发育演化特征的分析,结合区域构造地质背景的演化规律,对该地区的构造发育史进行了研究:古生代—早、中三叠世为稳定克拉通沉积阶段;晚三叠世整体挤压抬升剥蚀;早、中侏罗世为构造活动宁静期;晚侏罗世到白垩纪本区进入断陷盆地发育阶段;古近纪阳信、林南、林北断层活动共同使研究区抬升剥蚀,林樊家凸起开始形成;新近纪和第四纪进入区域性坳陷沉降阶段。在此基础上,结合生储盖及保存
黄骅坳陷歧口凹陷埕北断阶带广泛发育断裂、砂体和不整合面等多种类型输导层,构成复杂的立体网络通道。以断层为垂向运移通道的油气藏常在断层带附近多层叠置;以连通砂体为主要运移通道的油气藏常形成于距烃源层较近或相邻的层位;不整合面作为运移通道往往可使油气长距离运移形成各种地层油气藏。埕北断阶带的油气藏都是油气经过两种或多种输导层阶梯式运移而形成的,多个不整合面、油源断层以及各层系储集砂体的空间配置对油气分
不整合在油气的运聚成藏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它是油气长距离运移的通道,但是目前对不整合结构特征与油气运移的关系研究较少。本文通过不整合结构的分析,以及不整合结构层的岩心观察、矿物分析、元素含量分析以及镜下鉴定,对不整合结构的宏观、微观地质特征进行研究,并对不整合结构层与油气运移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半风化岩石侧向运移和“不整合结构体天窗”垂向运移是不整合油气运移的主要方式。
根据辽宁省太子河流域水资源实时监控管理系统试点研究和示范建设的实际需要,开发和建立了作为系统核心模型之一的水资源实时管理模型,提出了一整套水资源实时预报-管理耦合计算流程,并编制出计算软件.通过实际应用表明,该模型通用性和适应能力均较强,能满足水资源实时管理的需要.
在分析研究了大量已有相关资料、进行了野外GPS定位测量、水位观测、水土样品采集及室内实验和测试研究,对上世纪70、90及2002年卫星遥感图像数据解译的基础上,综合研究了水坝对滹沱河流域石家庄段地表水、地下水、湿地、土地沙化等生态环境要素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