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气成藏动力学研究—思想、方法和实例

来源 :第六届全国油气运移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tx2009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介绍作者所在团队对于油气成藏动力学研究的思想和方法的认识,并以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三叠系延长统长8段的成藏动力学过程的研究为例,展示在油气成藏过程和机理方面获得的研究成果。
其他文献
研究了春季欧亚大陆地表气温的年际变化及其相联系的环流场特征,发现春季欧亚大陆地表气温年际变化呈现为大陆尺度的南北跷跷板式的空间分布特征,即当中高纬度地表气温为正距平时副热带地区则为负距平,反之亦然.这种空间分布型代表了欧亚大陆中高纬度地表气温年际变化的主要特征.进一步的研究表明,这种变化与前期冬季北大西洋涛动(NAO)有着显著的正相关,而与同期的NAO无关.同时,欧亚大陆地表气温异常存在着明显的从
利用地面加密观测资料、湖南自动站雨量资料、FY-2C卫星TBB资料和多普勒雷达探测等资料,对2005年初夏湖南致洪大暴雨过程进行了中尺度分析.结果表明:大暴雨是中尺度辐合线、中尺度低压和α中尺度对流云团共同作用引发的,高层辐散先于中低层辐合的抽吸机制,θse廓线呈"弓"形分布的上千冷、下暖湿不稳定层结,南海丰沛的水汽输送是大暴雨形成的物理条件.尺度分离的流场能清晰地分辨中尺度天气系统,中尺度系统对
特征长度是资料同化中的重要参量,决定了观测信息在空间的传递特征,而特征长度随模式水平分辨率增减而变化的特点与背景误差湍流功率谱分布特点密切相关.通过对不同来源实际资料计算获得的特征长度数据分析和对理想数据数值试验分析,结果表明随着模式分辨率的提高,特征长度会按照二次根幂次方的规律递减.特征长度的这种变化由背景误差湍流功率谱,特别是与次天气尺度(20-60波)到中尺度波(大于60波)的湍流功率谱斜率
本文采用国家气象中心T213L31全球中期分析预报系统的6小时预报作为背景初猜场及同时段冬夏两个季节的北半球探空,利用贝塞尔函数拟合方法来分离观测误差与背景误差协方差,并比较了东亚区、北美区、欧洲区三个探空资料均匀密集区的区域与季节变化结果.结果表明,观测空间拟合方法所要求的水平均质、各向同性在欧洲区和北美区成立程度较好,在东亚区略差,使用时需要斟酌.此外均方差区域间差别较大,在冬季明显大于夏季,
本文利用整理后的8年来宁夏21个气象站夏季逐时降水资料,对降水的持续性、强度分布特点以及统计学特征量进行了初步分析,取得了宁夏夏季逐时降水的空间分布特征和统计学基本规律.为进一步分析研究宁夏更高时间、空间分辨率的气象要素分布与变化特征,逐步建立完善精细化预报体系奠定了一定基础.
针对2001年4月8日宁夏出现的一次强沙尘暴过程,进行了天气背景及中尺度天气学分析.根据不同地区出现大风的时间差异,讨论了地形对冷锋和沙尘暴运动的影响;并利用MM5非静力平衡中尺度数值预报模式的导出量,通过宁夏精细化预报物理量分析子系统,计算、分析了这次过程中Q矢量、锋生函数及总温度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由MM5数值模式输出产品与本次沙尘暴过程天气实况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和预报指示意义.
本文从油气运移路径追踪、断层活动性、砂体展布、砂体与断层配置情况等几个方面来研究油气运移特征。油气运移的通道称为输导层或运载层。研究表明,白庙气田主要发育三种类型的输导层:深大断层、储层砂体和断裂系统并构成复杂的立体网络通道。以断层为垂向运移通道的油气藏常在断层带附近多层叠置;以连通砂体为主要运移通道的油气藏常形成于距烃源层较近或相邻的层位。研究对东濮凹陷其它地区的油气运移特征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
轮南古潜山油气藏是一个整装的超大型碳酸盐岩古潜山油气藏,自晚加里东期开始,经过多期构造运动和多期成藏改造,形成了现今复杂的油气水分布特征。轮南古潜山油气藏是在海西期古油藏基础上形成的油气藏,油气分布受构造位置和油气源位置的影响具有东西分异特征,潜山西部为稠油区、中部为正常油区、东部为天然气分布区;在潜山的高部位为水区和含水区,稍高的围斜部位为主要的油气分布区,而斜坡下部(东部)为天然气分布区。轮南
本文通过柴西地区南翼山构造与柴北缘地区南八仙构造的凝析油气与烃源岩的地化特征进行对比,凝析油的成熟指标高于烃源岩,其密度、粘度、凝固点、含胶量、含硫量低于正常油,而同位素值高于正常油;凝析气的密度低于油型气,C2/C3与δ13C1‰值高于油型气。由此认为:柴西地区的凝析油气是深层下第三系以Ⅲ1型干酪根为主的湖相烃源岩,在成熟-高成熟阶段形成的,成藏不早于N1时期;柴北缘地区的凝析油气是下侏罗系以Ⅲ
本文运用动态分析、综合研究方法,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砂泥岩压实特征研究、古压力恢复,结合包裹体、成岩作用资料,对上古生界天然气运移的地质背景、天然气运移特征进行了详细分析,重点讨论了储层致密化、古高压异常对天然气运移、成藏的影响。认为上古生界砂岩致密化发生于中三叠世~晚三叠世,早于大规模油气运移时期,天然气呈连续相运移需要的临界气柱高度远大于砂岩的单层厚度,并且受压力封存箱的封闭,以及封存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