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强对流天气的多普勒雷达资料分析

来源 :2007年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zx_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对2005年6月30日青岛历史上罕见的的一次强对流天气的多普勒雷达资料进行了分析,并对TITAN算法和CTREC算法在这次过程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TITAN算法和CTREC算法通过对强度资料的应用,其结果有很好的参考价值。在较短的时间内,线性假设的误差较小,无论对雷暴发展的趋势还是雷暴天气的落区,都有较好的指导意义,其中对区域移动方向的预报,效果好于其它要素。而对于较长时段的预报,特别是超过1小时的预报,则误差明显增大。
其他文献
采用高空、地面资料,地面降水量和卫星云图资料,分析了石河子地区中量以上降水云图的云型和TBB特征,揭示出中量以上降水云团发生、发展、移动及消亡的特征。
应用天气图、卫星云图资料,重点应用天津新一代天气雷达(CINRAD/SA)产品,对2002年7月15日发生在天津市宁河县的一次冰雹天气过程和2005年8月16日发生在天津地区的一次强降水天气过程进行了对比分析,重点分析了速度图上的中尺度系统的回波特征和反射率图上的图像特征。分析结果表明:虽然产生这两次强对流天气的影响系统不同,但雷达回波上显示都是超级单体风暴,强降水超级单体风暴产生的是77.5mm
本文应用GPS探测的可降水水汽资料Pwv对上海地区2002年~2005年强对流的水汽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分析表明:每30分钟一次的GPS/Pwv资料能直观地、及时地反映大气中水汽的时间变化和空间变化;GPS/Pwv资料随时间的演变特征与降水有较好的对应关系,不同的季节及不同的降水类型有着不同的分布特征;GPS/Pwv的梯度散度资料可以反映大气中水汽的辐合、辐散分布情况。文章还给出了不同季节产生强对
随着地基GPS气象学的发展,全国各省市纷纷建立了连续运行的GPS参考站,作为气象观测的一个手段。为了把GPS观测值应用到气象预报上,GPS信号穿过的斜路径方向上的大气信息成为同化进数值预报模式和进行三维层析的重要观测值,多路经效应是影响低高度角GPS信号斜路径观测值精度的主要误差源,本文通过残差分析的手段,分析了多路经效应的特点,建立了多路经效应改正模型,改进了GPS信号斜路径水汽观测值的精度。
采用NASA地球观测系统(EOS)的首要组成部分“云与地球辐射能量系统(CERES)”的SSF Aqua MODISEdition 1B data的云资料,针对不同地形条件并考虑地理位置,选取我国西北地区四个典型地域,研究了2002年7月至2004年6月云量的空间分布特征以及季节和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同一季节云特性参数大小随地域不同相差很大。云量在山区与季风区明显较高,最小值出现在塔克拉玛干沙
为了充分发挥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IS)所具有的多光谱、多时相以及免费接收使用的优势,提高作物种植分布遥感监测精度。本文利用冬小麦返青期间的MODIS多光谱数据,采用传统的监督分类和阈值方法对研究区域冬小麦种植分布,同时更针对遥感像元多为混合像元的特点,重点将线性混合像元分解技术应用于冬小麦区域的亚像元分解。通过对不同分类方法的精度进行比较,对结果进行分析评价。结果表明,采用模型,绝大部分(9
本文选取2003-2005年太原多普勒雷达资料,对多普勒速度场中的逆风区进行了深入研究。从逆风区厚度、尺度、强度(速度切变)等方面作了详细地分析,并与相应的回波反射率因子Z及VIL(垂直累积液态水含量)值对照。结果表明:逆风区强度与反射率因子,逆风区厚度与VIL值,逆风区底层流场结构与强回波发展趋势密切相关。而且,绝大部分逆风区出现时间较降水开始时间有一到两个小时的提前。
本文在将产生暴雨的天气过程进行分型的基础上,归纳出每型暴雨相应的雷达回波特征,并且每一种类型都用具体的个例进行分析,为预报员准确做好这种暴雨天气的临近预报给了很好的启示。
济南CINRAD/SA天气雷达自2002年2月交付使用至2006年6月,雷达在工作中共出现大小硬件故障41次,其中发射机故障23次,占总故障的56%。本文主要分析了发射机故障的成因,并提出相应的排除方法和应对措施,旨在积累经验达到快速排出故障的目的。
本文使用微山湖湿地周边代表站微山站1961-2005年气象资料,计算其绝对湿度,分析绝对湿度及相对湿度的变化特征,并与距湿地较远的枣庄站对比,分析湿地对周边大气湿度显著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湿地周边绝对湿度夏季最大,冬季最小,相对湿度夏季最大,春季最小。近45年来年平均绝对湿度呈上升趋势,年平均相对湿度呈下降趋势,但均不显著。其变化有明显的阶段性。四季中冬春季平均绝对湿度呈显著上升趋势,秋季平均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