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合并癫痫一个家系临床与遗传学研究

来源 :中华医学会第十八次全国儿科学术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nping198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究一家族性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PKD)的临床预后特征与遗传学研究.方法:分析一个家族性PKD合并癫痫家系进行表型资料与治疗预后资料,并采集部分家系成员外周外周血白细胞基因组DNA的提取,进行PRRT2基因测序.结果:①本家系成员3代共25人,有患者8例,男性5例,女性3例,符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不全外显现象.②PKD患者表型:发病年龄3-7岁,平均4岁;病程8月-数十年不等;全部患者均表现为突然运动诱发或运动程度加重诱发的一侧或双侧发作性姿势性肌张力障碍、发作频率数次—数十次/日,发作时间短于30秒,发作时意识清楚;发作间期均无神经系统阳性体征;4例患者婴幼儿期有反复发作性无热惊厥,呈全面性发作,发病年龄4月-3岁,平均1.2岁.③同一家系中患者症状轻重不一,病情最严重时为青壮年时期,之后随年龄增大发作逐渐减少,至40-50岁消失.合并癫痫者脑电图显示痫样放电,但视频脑电图显示运动障碍发作时同步痫性放电阴性.头颅影像学检查均未发现明显异常.不同患者使用各种小剂量抗癫药物包括鲁米那、苯妥英钠、奥卡西平治疗均有效.遗传学研究结果显示患病者PRRT2基因均有杂合突变(既往曾有散发PKD报告).结论:家族性PKD主要遗传方式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有外显不全现象;以突然运动触发的反复发生的短暂的运动障碍为特征,本家系并存癫痫,家系不同病例PKD患者对不同抗癫痫药物(鲁米那、卡马西平、苯妥英、奥卡西平)均有效;家族性病例PRRT2基因突变率高.
其他文献
目的:分析贵阳地区共193例儿童哮喘患病情况以及相关因素的分析,从而进一步了解贵阳地区哮喘患儿的发病情况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随机选择贵阳市南明区包括社区、幼儿园、小学及中学的16个调查点,共调查10610名儿童,以问卷调查并结合现场调查及相关实验室检查,以确诊哮喘儿童.以哮喘患儿为病例组,健康儿童为对照组,行病例对照研究,筛查儿童哮喘发病的危险因素.结果:(1)共调查0-14
会议
会议
会议
目的:探讨大剂量甲基泼尼松龙联合抗癫痫药治疗11例合并ESES的MAE患儿临床疗效、脑电图及认知改善情况.方法:对我院小儿神经科2009年6月-2012年6月经视频脑电图确诊11例合并ESES的MAE患儿,继续原有抗癫痫药物规律治疗的同时,应用甲基泼尼松龙按每日15~30mg/kg/d,连用3d,1周后重复治疗1次,可连用3个疗程,间隔1周后改为泼尼松口服1.5~2mg/kg/d,维持治疗3个月开
会议
会议
目的:研究的目的是分析儿童时期咯血的病因.方法:回顾性研究了2010年至2012年之间因咯血在江西省儿童医院就诊的92例患儿,排除血液系统疾病引起的咯血症状.结果:在92例患儿中,男性55例,女性47例,平均年龄5.5岁(从1岁到14岁),肺炎是引起咯血的主要原因(69%),其他因素有:特发性肺含铁血黄素、肺结核、支气管扩张、支气管异物、心肺血管畸形.大部分患儿经过抗感染及对症支持治疗,咯血停止.
目的:建立MP感染BALB/c小鼠的模型,研究MP感染BALB/c小鼠后不同时间点(感染后3、7、14、21、30天)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IFN-γ和IL-4细胞因子的含量变化情况以及MP感染BALB/c小鼠后不同时间点的气道阻力变化的情况.方法:应用RT-PCR和HE染色的方法进行模型的鉴定,用ELLSA的方法检测BALF中细胞因子的含量,AniRes2005动物肺功能仪测各组小鼠肺的吸气阻力、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