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生态移民政策的有益补充--陕南乡村聚落在地更新策略研究

来源 :第22届中国民居建筑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honny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陕西南部地区乡村聚落存在居住安全性差、脱贫致富难等众多困境.为改善陕南乡村人居环境质量,目前主要采取移民安置模式.移民工程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陕南聚落的问题,但是,大规模的移民安置也产生了一些新的问题.由于社会、文化、政策等因素的不断改变,陕南地区乡村聚落发展的外部环境也已发生转变,因此,应结合新条件对该地区聚落进行研究.本文就是在对生态移民政策有益补充的基础上,探索聚落在地化更新的聚落发展模式.
其他文献
针对当前工业化消费社会快速发展导致的城乡建设问题,通过对人地关系发展历程的研究与思考,还原乡村居住-生产空间的紧邻关系,提高土地利用率,同时试图消减城乡二元化.以传统乡村建筑为原型,根据不同使用对象的生活生产方式及其在地特性选取适宜的建筑材料与结构,构建绿色环保、操作性强、成本可控的乡村住居单元,组合重塑乡村聚落多样性,最终形成适应当今人地关系、满足新的生产生活方式的田园乌托邦.
我国乡土建筑研究多以木、土为主要材料的传统民居为主,石建筑作为传统民居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未受到足够的重视.通过实地调研,对浙江石塘石屋与福建惠安石厝针对用材特点,对建筑生成条件、材料特点、形式结构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探究沿海地区石材对当地环境的适应性及存在的必然性.
云南民居受其独特的本土文化影响,在中国民居中独树一帜,而团山宅院式民居正是云南典型民居的代表作品之一.团山村位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云南省建水县城西侧13公里处,作为一处典型的同姓家族聚居的村落,团山村民居以自由奔放的建筑形式、精湛的装饰工艺而著称.对传统民居宅园景观的调查和资料整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既是对传统云南宅院式民居景观特点的继承,也是对发展地方居住景观风格的借鉴.
辽沈地区是满民族的发祥地和聚集地,清前满族留下来的建筑遗产遍及该地.满族文化在辽沈地区具有独特的影响力和厚重的历史积淀.时至今日,它仍多方面地体现在该地区的城乡环境和社会生活之中.满族建筑文化在当代建筑设计中的反映和体现,不仅符合传统文化的传承规律,也是构成辽沈地区当代建筑特色的重要源泉之一.本文运用“提取-抽象-创造”方法,阐述了满族传统文化符号及其在现代建筑创造中的应用.旨在探索辽沈地区能够体
陕南拥有“两山夹一川”的独特地形地貌,加之受到移民文化的影响,在建筑与地域文化上表现出包容性、多元化的特点.本文以商洛柞水县凤凰古镇为例,浅析商洛地区传统民居的地域特色以及村落、民居营建所蕴含的生态经验,以期对商洛地区的传统村落与民居研究有所助益.
针对乡村规划存在的难以落地实施的窘境,黔东南州政府借助第二届中国传统村落黔东南峰会,推动了一批传统村落的规划落地实践.在黎平县黄岗村,设计团队连续驻场三个月,和州、县、镇各部门以及施工队、村民们一起,逐个落实包括萨坛、水碾房、标本民居展览馆、荷花塘改造、公厕、村口大门等规划项目.同时,针对遗产观念不普及的现状,实现了一些将现代生活引入传统空间的小项目,典型代表为黄岗村的禾仓之家.
古建筑是一个国家历史与文化的传承与见证,是祖先留给后人珍贵的、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财富.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得古建筑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对古建筑的保护工作面对着严峻的困难与挑战.文章在对古建筑的保护现状、意义进行讨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保护措施.
乡村居民的大量迁移及城镇化建设进程使得传统聚落的发展延续出现断裂,维持聚落的乡风民俗、邻里关系逐渐缺失,使聚落的传承面临巨大危机,在这种危机中,城镇化建设究竟是聚落传承的危机还是机遇,是需要正式的紧要问题.通过对聚落文化和城镇化建设的分析,找出两者的结合点以促使聚落传承搭上城镇化建设的高速列车是本文研究的重点内容.
在城市快速扩张的情况下,许多有价值的古村被城市所吞没,城市周边古村落及其文化记忆的保护显得尤为迫切.如何将村落文化遗产、文物的保护与城市经济发展建设协同、衔接,在城市发展建设的同时尽可能的使村落文化得以延续和传承,在新的背景下迸发新的活力成了保护的重要议题.本文比者通过一个项目实例对保护方法进行探索,从文物单体保护、结合周边片区的保护,将该片区作为历史村落的一个切片进行保护,结合片区的功能、展示纳
红色旅游是把红色人文景观和绿色自然景观结合起来的主题旅游形式.本文选取狼牙山红色旅游基地为研究对象,首先,基于实地调研,归纳太行山中部传统住居的地域基因,其次,从红色旅游的视角对东西水村提出几点更新策略,试图建立地域文化与红色文化的有机关联,丰富红色旅游的内涵,为东西水村乡村建设和狼牙山景区的发展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