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动脉体瘤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来源 :2012年中医外科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erenqi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对颈动脉体瘤病因、临床特征进行总结及临床观察,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该病的有效途径。方法:西医予行颈动脉体瘤切除术,术中注意保护颈内动脉、颅神经及其分支,避免周围组织损伤;中医围手术期应用健脾益气、化痰通络散结中药干预治疗,以降低术中风险,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并对患者进行3个月随访观察。结果:患者术后无偏瘫失语、无面瘫、声音嘶哑等表现,随访3个月近期疗效良好。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颈动脉体瘤可以提高手术疗效,减少并发症发生。
其他文献
中医的“治未病”观包括了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瘥后防复三个方面。因过度饮酒造成的亚健康人群的防治意识亟待提高。中医认为饮酒过度之人,由于长期酒的药毒偏性对人体造成危害,形成体质以湿热为主,发病亦多与湿热相关。本文认为因以“治未病”为指导思想,采取各种养生保健措施,针对过度饮酒对人体形成的危害,从避免饮酒,饮酒前后,饮后调理等方面防止过度酒对健康造成危害。
目的:本文对临床护士的中医体质、健康状况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旨在为进一步开展护理人员的健康保健提供参考.方法:使用中医体质量表(CCMQ)及自制的亚健康调查量表,对某三甲医院所有临床护士进行中医体质及亚健康状况的调查,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健康人群中平和质占大部分(47人,60.3%),偏颇体质占39.7%;亚健康人群平和体质25人,占17.7%,偏颇体质占82.3%;疾病人群平和质21人,占2
现代医疗的主要是针对疾病的诊疗,缺乏对亚健康以及形体、美容的有效的疗法。医院的科室细分虽使很多疾病得到更有效的诊治,但也造成了重复诊疗资源浪费。并且缺乏对一些安全舒适的中医方法的研究及使用,再加上过度检查、过度用药等对患者身心健康造成新的医疗伤害。故提出以纯绿色中医经络调理结合综合性养生指导来达到“体重管理、疾病管理、亚健康管理以及体质管理”。在不同疾病不同阶段采取不同或相同的调理往往可以起到事半
目的:研究中药复方抗衰胶囊(FFKSC)延缓衰老的作用.方法:取健康自然衰老昆明种小鼠(9月龄)60只,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FFKSC低剂量组、FFKSC高剂量组、青春宝口服液(QCB)组,灌胃给药,每日1次,进行寿命试验;另取健康自然衰老昆明种小鼠(9月龄)40只,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FFKSC低剂量组、FFKSC高剂量组、青春宝口服液(QCB)组,灌胃给药,每日1次,10日后小鼠断头处死,
目的:采用循证医学方法分析推拿对亚健康的保健作用,为临床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应用计算机在中国医院数字图书馆检索中国知网CNKI期刊全文数据库文献,以亚健康、推拿、保健为检索词,时间在1994-01/2011-09期间的相关文章,文章语言种类不限.按照Cochrane标准,对纳入研究进行循证分析,采用SPSS13.O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8篇符合纳入标准的研究.随机对照试验中,中医保健推拿组与休息
目的:初步评估冠心病患者的中医体质分布规律并探讨其与冠脉狭窄程度的相关性,为预防和治疗冠心病提供有力的理论基础.方法:通过临床调查,对符合纳入标准的300例冠心病患者和300例非冠心病者进行中医体质辨识,观察两组人群体质分布规律的差异,并了解冠心病患者体质分布与冠脉狭窄程度的相关性.结果:1.冠心病患者与非冠心病患者体质类型分布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冠脉造影结果显示,不同体
目的:探讨影响香港糖尿病患者主要中医体质的相关因素,为香港糖尿病临床体质调节治疗提供依据.方法:387例香港糖尿病患者均采用中华中医药学会颁布的《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判定表进行中医体质判定,采用课题组自制的中医体质相关因素自我评价表进行相关因素评分.选取占较大比例的7种体质平和质、阳虚质、气虚质、气郁质、瘀血质、气虚兼气郁兼阳虚质和气虚兼阳虚质,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与平和质比
目的:研究不同比例配伍川芎-白芍药对指纹图谱的化学特征。方法:采用衰减全反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ATR-FTIR)法,建立不同比例配伍川芎-白芍药对的红外光谱,采用峰位、峰形及峰强进行评价。结果:不同比例配伍川芎-白芍药对的红外光谱差异很细微,但经过二阶导数处理后,其在峰位、峰形、峰强上显示出差异。结论:该方法能直接、快速、准确地测定样品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图谱,直观地揭示不同比例配
会议
目的:建立透骨消痛胶囊中有效成分群的虚拟辨识技术分析方法。方法:运用基于化学信息学的计算机辅助药物分子设计方法来构建透骨消痛胶囊分子配体与骨性关节炎靶酶的空间分布图。结果:透骨消痛胶囊中活性较高和活性较低的分子在空间分布得到了很好的区分。结论:该方法不仅直观地将其在化学空间的分布和生物活性连接起来,虚拟辨识出透骨消痛胶囊中的有效成分群,而且为中药分子配伍提供基础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