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建筑设计评分体系标准化改革的尝试--以三、四年级建筑设计课为例

来源 :2011全国建筑教育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xhhhs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建筑设计是建筑学教学中的主干课程,以往的教学中缺少统一的评价标准.本文针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特点和教学目标,通过对建筑设计课程教学的一系列研究,在三、四年级中尝试对建筑设计评分体系进行标准化改革,改革的内容为针对不同的建筑类型分析考察重点和难点、全面概括评价内容,力求涵盖建筑设计的各方面、灵活分配评分比例和评价标准、统一制作、根据实践不断调整,实践证明,建筑设计课程评分体系标准化改革是针对目前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一种完善,能够充分明确教学目标,改善教师评分过于主观的现象。
其他文献
本文通过对浅埋深厚煤层自燃规律分析,现场考察16402综放工作面采空区自燃"三带",结合模拟分析研究"三带"的分布规律,明确了采空区注氮防火工艺,并取得了较好现场应用效果.根据老石旦煤矿16402浅埋深厚煤层综放工作面煤层条件和开采工艺特点,对16402浅埋深厚煤层综放采空区自燃“三带”进行现场考察,根据束管监测实测结果,结合FLUENT数值模拟确定自燃带范围和最低日推进度,明确了有针对性的注氮防
根据16#煤层的自燃特性实验研究结果,结合煤层及16402综放工作面的特点,建立和完善了自燃预测预报系统、注氮系统,采用注氮为主,均压、局部堵漏等防火措施相结合的综合防灭火技术方案,为16402综放工作面的安全回采提供安全技术保障.通过对老石旦煤矿16402综放工作面采煤样实验,得到16#煤层的相关自燃特性参数,确定了以注氮为主,均压、局部堵漏等防火措施相结合的综合防灭火技术方案。通过埋设束管系统
针对晓南矿E1S725综掘工作面粉尘污染现状,采取煤层注水,掘进机高压外喷雾降尘,涡流控尘和除尘器抽尘净化以及粉尘浓度超限自动喷雾降尘措施进行综合治理.通过采取这些安全可行的综合防尘措施,使综掘工作面除尘效率达到90%以上,极大地改善了工作面的作业环境.从采用综合防尘系统后粉尘浓度测定结果可见,距迎头5m处的降尘效率达到95.6%,距迎头10m处的降尘效率达到94.9%,距迎头20m处的降尘效率为
本文分析了高瓦斯特厚自燃煤层综放工作面回撤期间采空区浮煤自燃的主要原因,提出了综放工作面停采及回撤期间煤炭自燃的防治技术,综放面的回撤一直是煤矿防灭火的薄弱环节,尤其是对自然发火期短的煤层,防止撤面期间煤层自然发火是保证工作面安全回撤的关键。在107综放面停采及回撤期间,通过加强对工作面采空区煤炭自燃指标性气体的监测,做好煤炭自燃早期预报,并实施采空区灌浆、工作面上下端头封堵、注N2、注液态CO2
本文以平煤十矿采煤工作面巷道顶板为研究对象,采用声发射监测、位移观测等手段,进行巷道顶板稳定性的监测与评价.根据声发射和位移之间的耦合关系,初步探索得到了评价顶板岩体稳定性的三种耦合判别模式,即增位移—弱声发射模式、增位移—强声发射模式和增位移—降声发射模式.
通过矿井揭露的地质资料分析邢台矿区构造演化的三期区域应力—应变场.研究表明,不同时期的构造应力场造就了矿区目前的构造面貌.晚古生代后期,构造应力场为南北向挤压作用,造成研究区内形成呈东西向延伸的褶皱和逆断层,以及走向NNE和NNW两组共扼剪节理或压扭性断裂网络。中侏罗纪后期至早白垩纪的强烈挤压作用,使得区内形成近NE向展布的背向斜。同时,在背斜核部,由于表层次级张裂作用,古断裂网络中NNE向破裂面
依据新集矿区深部矿井支护技术及地质条件,采用多点位移计及钻孔窥视仪对巷道变形进行观测.研究表明,巷道围岩松动圈处于动态发育过程,具有时空演化特征,巷道不同深度围岩破坏不连续,巷道深部围岩的变形移动是非线性的,研究对深井巷道支护有一定指导意义.试验区深部矿井巷道围岩的变形移动在巷道掘出后沿倾向是非线性的,围岩变形移动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变形移动剧烈阶段(10d左右)、变形移动平缓阶段(10-30d)和
本文以东南大学建筑学专业的本科一年级教学进行了研究,指出基于操作的空间探索,在本科一年级的教学中,从人的本能出发,激发学生从日常生活中获取信息的能力,以此挖掘空间研究的方法原型.从无意识到有意识、从困惑到惊喜是基于操作与观察的高品质空间生成的必经过程.由简单的操作逻辑,引发的丰富空间的逐渐显现,将承载操作对象基因的延续与逐渐被清晰解读的预期.
本文针对当前建筑学专业工程性、技术性、实践性和研究性强的特点,在总结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之间关系的基础上,分析了当前城市规划原理课程现状设置的一些缺憾,探讨了烟台大学作为建筑设计原理系列课程的城市规划原理课程的教学改革.文章分别从教学理念、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及手段等几个方面详细阐述了教学模式的优化方法,从而为形成良好的教学效果提供理论参考.
参与中外合作办学活动的西方学者通常会被冠以外国专家的头衔.这一描述,以及许多西方人对中国教育政策的动机和教学基础的无知的倾向,可能会在中国大学教学实践过程中招致批评甚至是被怀疑是居高临下的态度.它会使中外师生间合作教学关系的发展受到一定的阻碍.同时多数对西方教学缺乏经验的中国学者对此表现出很少的兴趣,并且有时会质疑这种与他们所熟悉的教学实践所不同的形式.本文着眼于有着一段近十年之久的一所新西兰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