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培育乡村特色文化激发乡村产业发展新动能--以福建省为例

来源 :民革中央,政协浙江省委员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8331225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乡村传统文化作为一方水土独特的精神创造和审美创造,能使人形成相近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是人们乡土情感的重要凭借,是永不过时的文化资源和文化资本,对乡村产业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药引”作用和支撑作用.本文旨在分析福建以乡村特色文化带动产业发展的探索实践,通过“产业发展植入文化内涵,文化培育导入产业意识”,增强乡土自信,激活乡村产业发展新动能,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提供有力保障.
其他文献
京津冀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地区,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先行区,也是地下水超采集中治理区、轮作休耕重点示范区.绿色转型将是未来农业发展的主导方向,构建基于水资源约束的“适水”种植结构,是助力京津冀绿色发展的重要保障.建议积极推行“适水型”两年三熟种植结构,实施绿色轮耕休耕模式,示范灌溉旱作化技术,发展“高效型”农田水利体系,逐步推进“以水定补”的节水补贴模式,完善区域粮食生产及用水考核体系.
气候智慧型农业是一种气候变化背景下农业系统转型的新理念,旨在达到适应气候变化、提高农业生产、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三个目标,已在多个国家开展了大量的实践与研究.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同时也是气候智慧型农业先行实践国家,为应对气候变化已经开展了一系列实践活动.为促进我国气候智慧型农业健康快速发展,本文总结了近年来我国气候智慧型农业实践应用现状,以及施行的气候应对措施,最后针对问题提出,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潍坊是农业产业化的发源地.潍坊市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特别是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时提出的“三个导向”为指引,坚持问题导向,聚焦重点领域,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赋予了“潍坊模式”新的内涵和生命力.新时代如何正确认识“潍坊模式”的重大意义,打造“潍坊模式”升级版,值得思考.
本文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起,介绍了畜牧产业发展面临的政策、产业模式和市场变化的新趋势,探求了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带来的新机遇,聚焦品质、高效、绿色、融合、共享五个发力点,提出了推进畜牧产业现代化体系建设行稳致远、扶壮做优的五项措施,切实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
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是对乡村衰落的有力回应.推进乡村产业振兴,实现“产业兴旺”,成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要点.全球乡村衰落的趋势,归因于产业分割条件下农业多功能性的丧失.通过产业融合重拾农业多功能性,是乡村产业振兴的关键.中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应当把握新时代,满足新需求,创造新供给,培育新业态.借鉴日韩两国乡村振兴的经验,发挥“六次产业”中的加法效应和乘法效应,促进乡村产业创造新供给,培
食品安全要靠“管”、更要靠“产”.构建安全食品供应链,对于乡村产业振兴意义重大而深远.本文结合国内外农业发展宏观形势,以首农集团食品全供应链管理特别是麓原果乡田园综合体研究建设为案例,从农业“三端”(供给端、需求端、服务端)角度,提出打造安全食品供应链应着力解决全产业链融合发展、产业价值空间拓展、全产业链创新发展三大问题,并阐述了相关思考.
“三农”问题关系民生之根本.当前农业农村发展既面临巨大的发展机遇,也需要直面重重难题.乡村振兴的路径,首先要树立市场思维,以市场需求倒逼农业农村改革.农业农村具备天然的生态优势,其关键问题是农业科技、人才等要素缺乏.基于此,振兴乡村,最根本的是通过要素互通合作,构建以健康、绿色需求为导向的农食协同的全产业链,通过核心农业科技撬动产业链升级,实现农业农村提质发展,农民增收.
本文积极面对农村农业生产中的“老人化”“化学化”的现状,以辽宁本溪桓仁永吉绿色农业专业合作社为蓝本,总结了他们的发展历程,针对他们以传承原产地老品种杂粮古法耕种为切入点,引导农民种植转型,协调发展一二三产业,筹备乡村智库,为沉寂的山村注入新活力的事例,探究了在乡村振兴大环境下乡村绿色发展新动能的可行之路.
紧密联系宁波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际,深入调研发现,目前宁波在产业融合发展方面还存在机制建设滞后,政策瓶颈待破解;经营规模弱小,融合发展不充分;绿色品牌欠缺,创新驱动有难度;要素制约明显,有效服务须加强等亟须解决的问题.针对诸多问题,研究提出注重机制创新,强化政策完善;注重规模经营,强化融合高效;注重绿色引领,强化科技驱动;注重要素配置,强化服务精准等加快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
生产性、生活性和生态性要求和市场导向的发展模式对农业科技创新及其成果转化提出了迫切需求.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普遍存在创新成果供给不力、需求不清晰、转化途径不畅、配套政策措施不完善等问题,本文从供需对接、服务体系、平台建设和配套制度设计等方面提出了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助推农业发展的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