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颈椎损伤的手术治疗

来源 :第二届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骨科学术论坛暨四川省医学会第十八次骨科学术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ke_ibo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SLIC评分系统在手术治疗下颈椎损伤中的指导作用.方法 2007年5月至2010年5月间手术治疗下颈椎损伤72例,男43例,女29例,年龄20~64岁,平均36.5岁.受伤至手术时间2~30d,平均7.3d.致伤原因包括交通伤40例,高处坠落伤23例,体育运动伤5例,暴力伤4例.损伤节段:C31例,C4 2例,C5 8例,C6 9例,C7 4例,C3-4 3例,C4-5 7例,C5-6 16例,C6-7 13例,C7-T1 4例,C3-51例,C4-6 2例,C6-T12例.治疗前神经功能ASIA分级:A级7例,B级36例,C级17例,D级10例,E级2例.应用SLIC评分系统,评分等于4分5例和>4分67例选择手术治疗.依据损伤形态学不同,结合DLC损伤和神经功能状况选择前路、后路或联合前后路手术治疗,随访并对不同的手术入路治疗下颈椎损伤的效果进行评价.结果 随访11~35个月,平均18.3个月.72例中植骨均在6~9个月内融合,椎间高度和生理曲度维持良好.7例脊髓完全性损伤者神经功能无明显变化外,其余患者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恢复,术后12月ASIA分级平均改善1.2级.结论 依据SLIC评分系统中损伤形态学不同、结合DLC损伤和神经功能状况选择前路、后路或联合前后路手术,治疗下颈椎损伤可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经伤椎置钉6钉三椎体固定并选择性单节段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采用经伤椎置钉6钉三椎体固定方式并选择性单节段植骨治疗且获得2年以上随访的32例胸腰椎骨折患者,其中男25例,女7例,年龄25~60岁,平均39.1岁.按A0分型:A1.3型5例,A3.1型17例,A3.3型8例,C1.1型1例,C1.3型1例.载荷评分4~7分,平均5.
会议
目的:通过观察可生物降解腰椎横突间融合器体内降解过程的BMP-2和VEGF表达,研究其在体内对横突间融合的影响。方法:将96只波尔山羊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在术后1、3、6、9、12、18月取腰椎标本进行免疫组化染色观察BMP-2,VEGF表达的情况。结果:BMP-2和VEGF的表达强度均随时间的推移逐渐升高,到达高峰后逐渐下降,两因子的表达出现高峰的时间具有一致性。术后1、3、18月,两组光密
会议
BACKGROUND CONTEXT: Eosinophilic granuloma (EG) involving the spine is uncommon in adults.Atlantoaxial instability (AAI) secondary to EG of the axis in adults is an extremely rare clinical condition t
目的 探讨经皮椎间孔镜治疗多节段腰椎间盘退变源性腰痛的临床应用特点,以及该方法治疗多节段腰椎间盘退变的临床使用意义.方法 选择18例多节段椎间盘退变所致椎间盘源性腰痛的青年患者,以椎间孔镜行经皮髓核摘除、射频纤维环成形术进行治疗,并分别在术前、术后不同时相评价疗效.结果: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所有患者术后腰痛症状较术前均明显缓解.随访6个月,腰痛VAS评分:术前8.14±0.97分,术后1周2.20
目的:探讨人体力学在下肢骨折患者压疮预防性护理中的作用.方法:选择2013年8月至2014年4月在我科住院治疗的不同类型的下肢骨折患者6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实验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依据力学原理进行翻身护理,采取相应的预防压疮的措施,而对照组患者均采用传统的压疮预防方法.结果:实验组发生压疮的例数明显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人体力学原理可降低下肢骨折患者
目的 探讨胸腰段椎体骨折经后路骨折椎椎弓根钉加强固定并伤椎植骨的方式、选择和疗效.方法 回顾性研究2008年3月至2013年3月收治的胸、腰椎单一椎体骨折病例202例,其中A组89例加用伤椎螺钉固定,B组113例采用传统伤椎邻椎固定法.A组,89例,平均年龄38岁(21~71岁);B组,113例,平均年龄40岁(19~67岁).患者外伤均在10日之内,A组骨折椎一侧或双侧椎弓根无骨折,术中经椎弓根
目的:探讨颈椎失平衡的外科手术治疗方式。方法:2011年1月—2014年3月130例脊柱矫形病例中,有4例伴有颈椎失平衡。术前个性化设计手术方案:其中3例行后路截骨矫形,1例前后路联合截骨矫形。结果:4例患者均获得良好的颈椎平衡,截骨部位均骨性愈合,无血管、神经、脊髓损伤等并发症。结论:个性化设计颈椎矫形手术方式,对颈椎失平衡的治疗可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会议
目的 探索极重度脊柱畸形的手术策略和问题.方法 针对135°以上的极重度脊柱畸形,前瞻性设计"改良头盆环牵引-后路松解-后路截骨矫形、植骨融合、内固定"的手术方案,并对2009年1月~2012年12月实施治疗的9例极重度脊柱畸形病例进行回顾分析.9例患者男6例,女3例.其中4例为特发性脊柱侧弯,3例脊柱结核后凸畸形,2例先天性脊柱侧弯畸形.脊柱后凸角或侧凸角136°~180°(168.32°±8.
目的 针对腰椎间盘突出症进行显微内窥镜下腰椎间盘摘除(MED,microendoscopic discectomy)和传统开放手术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安全性和有效性的META分析.方法 用Revman5.2,GRADEprofiler 3.6等软件处理数据、评价证据质量.结果 显微内窥镜下腰椎间盘摘除(MED) VS传统开放手术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安全性和有效性的META分析结果表明:术后
目的 探讨SLIC评分系统在治疗下颈椎损伤中的作用.方法 自2008年5月至2012年2月基于SLIC评分系统治疗54例下颈椎损伤患者,男33例,女21例,平均32.5岁.受伤至手术时间31~726小时,平均时间169.5小时.根据SLIC评分系统,3例<4分采用非手术治疗;4分2例和>4分49例,根据SLIC评分系统中颈椎损伤形态不同结合DLC和神经功能损伤状况选择前路、后路或联合前后路手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