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海岸线变迁对南通市域城镇形成与分布的影响

来源 :2016年中国人文地理学联合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nwenjun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南通地处长江三角洲北隅的沿江沿海交界处,位于我国一级开发轴线“T”型的顶点,与上海隔江相望。南通市域城镇形成和发展是伴随着陆地的不断长成而自西北向东南不断推进的。在早期,江海岸线的变迁对南通市域城镇形成与分布有决定性的影响。南通市域海岸线变迁与成陆历史一致,随着陆地的不断长成以及与沙洲的不断连并,海岸线由西北向东南方向呈不规则弧形推进。其蓼角咀由汉代秃形沙咀,演变为唐代尖形沙咀,而后演变为宋代南北两个沙咀,到现代又合并为一个尖沙咀。海岸线变迁过程中各时期的蓼角咀处均形成了较为重要的城镇。如:今如皋市如城位于汉代的尖沙咀处,今如东县县城掘港位于唐代的尖沙咀处,而今启东市汇龙镇位于现代尖沙咀处。这三个县城或县级市中心城镇均是在海岸线变迁过程中形成的。更为奇妙的是宋朝时今南通市域的陆地有南北两个尖沙咀,北边一个是掘港镇所在地,而南边一个则是历史上海门县治东洲镇所在地,只是因为江岸线的变迁多次搬迁。这四个县城都有过滨江临海的历史。南通市域不同历史时期海岸线的变迁,使得在海陆交会处人口集聚,成为城镇发展的基础。海岸线变迁中各时期的蓼角咀成为今日之县城。由于沙洲与大陆的多期并接,使得市域内长江岸线相延伸、南移。因受气候、长江下游水情和河曲的摆移、新构造运动和人为因素等多方面的影响,江岸的变迁比较剧烈。江岸线的变迁对沿江地带的城镇分布影响最大,有些城镇甚至因为江岸线受侵蚀后退而几经易位,原先的城镇不得不向内陆搬迁,有些城镇则在招受灭顶之灾后,从此不复存在。因此,江岸线变迁史伴随着市域城镇的形成与消亡史。海堤是人类活动的重要标志,与海岸线的演进一致。而今南通市域地名的分布与演变可以见证市域海堤向黄海推进的进程。沿海城镇通常沿不同时期海堤内侧呈圈层分布。运河是伴随着市域江海岸线的变迁不断开通并向前延伸的,运河的长度与城镇的数量呈正相关。运河作为主要交通方式时,运河边的城镇发展迅速,运河交汇处形成规模较大的镇。
其他文献
太阳能作为清洁无污染的可再生能源,使光伏发电拥有很好的前景.根据光伏并网系统与有源滤波器拓扑结构相似的特点,本文提出将光伏并网系统的并网发电功能与有源滤波器的的谐波抑制相结合,使光伏系统在并网发电的同时可以抑制非线性负荷注入电网的谐波电流.文章首先给出了光伏发电结构,然后对光伏发电系统和有源滤波器的控制分别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统一控制策略,最后利用Matlab/Simulink软件对该系统进行了仿
综艺娱乐节目在国内的话题效应持续升温,一档节目的全国关注程度的研究变得尤为重要.不论是媒体、电视台还是传播学的领域,往往只关注总体收视数值和受众类型.本文从地理学的视角探讨节目关注度的时空变化规律.采用百度指数数据,利用argis研究省际尺度下全国关注度时空变化特征.选取地区GDP总值,人口总量和年龄结构作为影响因子,运用SPSS相关分析研究关注度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①地域特征和文化差异对地区内
节点定位是无线传感器网络应用的基础,其中测距技术是节点定位的核心技术,本文对其进行了归纳和总结.首先介绍测距技术的相关术语,性能指标等基本概念.其次,着重对几种应用广泛、典型的测距方法进行讨论,指出了各测距技术的优势,分析了影响测距精度和算法应用性的原因,并给出可行的解决方案.从实用环境,硬件条件,测距性能及鲁棒性等方面对各测距算法进行综合比较,并当前测距技术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总结发展趋势和未来
东北地区是中国的老工业基地,蕴含丰富的自然资源总量,并且资源型城市众多。这些资源型城市在发展过程中为国家输送了大量的能源和原材料,但伴随着资源开采和开发的不断深入,资源型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也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例如经济发展速度缓慢、产业结构失调、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等,而这些问题的产生都与资源开发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本文引入协调度模型,选取经济、社会、资源和生态四个方面的指标,使用熵权法进行测算,从
采用GIS网络分析模型与铁路时刻表数据集成方法测算全国2318个县级以上城市高铁可达性.根据2008-2014年我国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数据,利用统计分析方法,定量地分析在我国高速铁路快速发展阶段,多个区域尺度探讨高铁可达性对经济社会带来的影响高铁可达性与高铁出行便捷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程度.研究结果表明:(1)全国外围地区(东北地区、西北地区、珠三角地区)与高铁干线区域为高铁可达性获益最多地区.这种
东北地区的人口问题是当今社会关注的焦点,尤其是振兴老工业基地以来,人口分布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基于集中指数、人口重心迁移和ESDA分析方法,对2003-2014年东北三省36个地级市的人口分布的时空演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表明:2003以来,东北地区人口密度增长速度大大减缓,多数地区年均增长量出现负值;人口重心由东北向西南方向移动;人口分布呈不均衡态势,且人口集中指数在不断增大;人口分布存在较强的正
运用二象对偶理论,将区域旅游创新系统分为状态子系统和过程子系统。前者表征创新能力,后者表征创新效率。以珠江三角洲9城市为研究对象,借用区域创新二象对偶评价模型,构建区域旅游创新评价的指标体系,借助相关统计数据,测算各地市旅游业子系统的创新水平、区域旅游创新综合发展水平以及协调发展水平。通过对区域旅游创新的综合发展水平、协调水平进行评价、计算、归类,发现珠三角9个城市旅游创新发展呈现U型的不协调发展
以中国27个城市群为研究对象,构建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与绿色化(“五化”)协调发展水平及其效率综合测度指标体系,采用耦合协调模型、数据包络分析模型,测度了2008和2013年各城市群“五化”协调水平及效率并分析了其空间分异特征.结果 表明:①中国城市群“五化”发展综合度、耦合度及协调度均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五化”协调发展类型以较低协调和中级协调为主.②中国城市群“五化”协调度呈现“
以南京主城区为例,运用空间分析与社会记忆理论,探讨街巷地名时空格局与变迁机制。发现:新增地名的密度由外围向中心递减,消失地名的密度由中心向外围递减。老城南既是现存街巷地名密度最大,也是消亡强度最大的地区。新增地名在20世纪50~80年代集聚于下关区沿江地带与老城区,20世纪90年代以来散布于老城区外围。从民国开始,政府成为命名主体,民间力量有弱化趋势,政府主导性与企业自主性不断增强。现存街巷以周边
作为长江经济带上游重要的经济中心,直辖以来的重庆经济得到快速的发展。但作为大城市带动大农村的典型,其内部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差异日渐突出,二元经济结构形成。过大的经济差异不利于其整体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贫富差距甚至会引发一系列社会和管理问题。本文以一圈两翼的地理格局为研究对象,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并采用Arcgis空间分析功能对重庆的区域经济发展差异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重庆区域间经济发展的差异较为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