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叉趾的外科治疗

来源 :第十六届全国足踝外科学术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ge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交叉趾是足趾的一种常见畸形.跖趾关节半脱位或脱位是发生交叉趾畸形的最常见原因.该畸形包括在失状位上患趾绝大多数的背伸与极少数的跖屈,水平位上患趾向内或向外的偏移,部分患者可有足趾的旋转畸形,即在横断面上旋前或旋后畸形;此外,患趾的近侧趾间关节多伴有屈曲及旋转畸形,远侧趾间关节少数伴有或多无畸形.当一趾骑跨在另一趾上时,有学者称为"漂浮趾".虽然交叉趾畸形可发生在任何足趾,但临床上绝大多数发生在第2趾,尤其多见于严重的(足母)外翻患者.
其他文献
目的 评价swanson双柄硅胶人工铰链式假体跖趾关节置换术治疗跖趾关节炎的疗效。方法 使用Swanson双柄硅胶人工铰链式假体实施跖趾关节置换术13例,第1跖趾关节4例,第2跖趾关节4例,第3跖趾关节3例,4、5跖趾关节各1例,男3例,女7例,均为严重的跖趾关节骨关节炎。结果 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5~46个月,平均31个月。按AOFAS前足功能评分,7例患者获得满意的效果,随着术后时间延长,
目的 分析不同手术方法治疗不同类型(足母)外翻的疗效.方法 2009年4月至2013年3月手术治疗(足母)外翻68例110足.根据(足母)外翻畸形程度不同分为3组.A组(中度)36例48足,男2例,女34例;年龄20~65岁,平均42.5岁.(足母)外翻角(HVA)25°~35°,平均30°,第1、2跖骨夹角(IMA)12°~16°,平均14°.手术方法采用Mc-Bride+第1跖骨头颈部楔形截骨
目的 通过介绍草皮趾的解剖、受伤机制诊断和治疗的研究进展,引起临床医师对该疾病的重视.方法 广泛查阅近年国内外草皮趾的相关文献,并对其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草皮趾根据损伤的程度分级可分为3度,Ⅰ度损伤是指第1跖趾关节囊韧带复合体结构的牵拉或轻度撕裂,一般可以忍受疼痛.Ⅱ度损伤是第1跖趾关节足底关节囊韧带复合体的部分断裂,大概需要2周才能恢复.Ⅲ度损伤是第1跖趾关节足底关节囊韧带复合体的完全断裂,需要
目的 观察玻璃酸钠注射液在治疗踝关节骨关节炎过程中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2008年1月至2012年10月对45例确诊为轻中度骨关节炎行玻璃酸钠关节腔内注射治疗,每周1次,1次2 ml,连续给药5周后判定药物疗效及不良反应.采用t检验比较治疗前后踝关节疼痛、肿胀及功能障碍改善的差异性.结果 踝关节疼痛、关节肿胀及功能障碍治疗前后有显著性差异.有效率为86.5%.结论 玻璃酸钠治疗踝关节骨关节炎
目的 探讨陈旧踝关节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 16例陈旧踝关节骨折脱位,伤后时间60~190 d,男10例,女6例;年龄20~68岁,平均46岁.根据Lauge-hansen分型,旋后外旋型6例,旋前外展型3例,旋前外旋型7例,入院时患者有外观畸形,肿胀,不能负重,行走时疼痛,X线片诊断:踝穴位片显示内踝和距骨内内侧面距离大于3mm,距骨外移1.5~8mm,外踝短缩并向外侧移位,内外踝穴间距不等宽,侧
目的 探讨踝上截骨治疗踝内翻畸形合并踝关节骨关节炎的手术方法和治疗结果.方法 2009年4月至2011年10月,通过踝上截骨内固定治疗踝内翻合并踝关节骨关节炎22例,其中女14例,男8例;平均年龄43.4岁(26~64岁);左足12例,右足10例;按照改良Takakura分期,Ⅱ期14例,Ⅲa期6例,Ⅲb期2例.通过回顾性研究,比较术前及术后末次随访时胫骨远端关节面角(TAS),胫骨距骨角(TTA
会议
目的 本研究探讨一期外科手术治疗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的长期疗效评价.方法 胫前肌腱转移(TATT),跟腱延长或切断(TAL),足底筋膜(PF),后内侧软组织松解(PMR)联合手术是国内在治疗先天性马蹄内翻足常规方法之一.本组平均年龄1.3岁(范围从3个月~3.5岁),胫骨前肌腱转移(TATT)进行中间或外侧楔骨和跟腱延长带或不带开放跟腱手术(TAL)53例,进行足底筋膜(PF)29例和后内侧软组织松解
会议
目的 探讨踝上截骨治疗踝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通过对踝关节炎软骨面受损<50%的20例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实施踝上截骨矫正治疗.通过随访,根据踝关节疼痛、功能、关节活动度3个方面来评价踝关节术后恢复情况,评分标准使用Harris评分方法.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2~36个月,平均26.2个月.根据Harris评分方法,其中90~100分为优秀,80~89分为良好,70~79分为一般,≤70分为差,
目的 探讨急性跟腱断裂的最佳手术方式.方法 对62例急性跟腱断裂患者,根据患者自愿原则采取两种方法修复跟腱.实验组带线锚钉材料以编织法行断端缝合,对照组采用可吸收缝线以编织法行断端缝合,同时两组均采用腓肠肌筋膜瓣加强修补.术后随访1年,根据AOFAS评分标准行足踝功能修复效果.结果 实验组AOFAS评分为(91.8±5.7)分,对照组AOFAS评分为(89.2±6.4)分,两者无统计学差异;踝关节
目的 在非负重及负重情况下比较正常人与Ⅱ期成人获得性平足症患者三关节之间的三维空间解剖位置变化。方法 设计能够模拟人体足部负重的装置,使足踝处于中立位,分别在非负重与1/2体重负重情况下对5名志愿者及5例Ⅱ期成人获得性平足症患者进行CT平扫。将CT图像及数据导入Mimics软件和Geomagic软件建立三维足部骨块模型,并测量骨块的三维空间位置变化,分析在非负重与负重情况下,正常人与Ⅱ期成人获得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