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粗泥沙集中来源区治理措施适应性分析

来源 :第三届黄河国际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nzi95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在充分调查、分析黄河中游粗泥沙集中来源区自然环境条件、水土保持治理现状资料的基础上,从黄土区、砒砂岩区和盖沙区三个不同治理区自然环境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拦沙效益分析入手,比较系统地分析了区域水土保持沟道工程治理措施,如淤地坝、拦泥库等,以及坡面措施,如梯田、林草等的适应性,提出了不同治理区适宜的治理措施和建议,为确定该区水土保持治理方向提供了科学依据。
其他文献
环境与发展的博奕,一直是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人类的文明发展,必然要开发利用水电资源,修建大坝工程是其中的一条重要途径。但大坝建设也会对环境带来不利影响。如何将大坝建设与环境保护结合起来,使大坝工程真正造福于人类,是世人追求的目标。本文从大坝建设与环境影响、大坝建设与环境管理、大坝建设与环境评价、大坝建设与环保范围、大坝建设与环境监理等几个方面阐述了大坝建设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对大坝
中国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距离长,流量大,底坡缓,沿线没有可供调蓄的水库和湖泊,为实现适时、适量供水,实行自动控制运行十分必要。对大型渠道控制蓄量运行的实现方法进行了研究,并设计了一种新的水位、流量复合控制器,建立了一个包含倒虹吸、渡槽、取水口等建筑物在内的大型输水渠道自动控制运行仿真模型。选取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京石应急渠段作为典型仿真渠系,结果表明控制蓄量运行方式可以对整个渠系的水量进行最优控制,特别
黄河河口为弱潮、多沙、摆动频繁的堆积性河口,河口不断淤积延伸不仅导致了黄河下游河道比降变缓、造成溯源淤积,同时,也对河道泄洪排沙产生了不利影响。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黄河仍将是一条多泥沙河流,因此减少河口河段泥沙淤积是增大黄河下游河道泄洪排沙能力的重要措施之一。本文首先从理论上分析了挖沙疏浚的减淤作用,并通过对1997年11月和2001年10月黄河河口段两次挖沙后河道冲淤演变情况的分析,论证了在
黄河每年都有大量的泥沙输送至河口地区,致使河口长期处于淤积、延伸、摆动、改道的演变过程中。河口河道在三角洲上进行"小循环"、"大循环"的演变过程中,泥沙落淤,洲面抬高,入海处沙嘴不断向海中延伸,河口河段同流量水位抬高,造成河口以上河段河道淤积并会不断的向上游传递,影响防洪安全。河口河道发生改道时,明显缩短河道长度,引起溯源冲刷、同流量水位降低,有利于防洪安全。河口三角洲及其滨海地区是处理进入河口泥
湿地有着不可替代的巨大的生态功能,被喻为"地球之肾"。但在20世纪下半叶,湿地大面积萎缩退化,生态功能急剧退化。因此,通过对湿地进行景观生态分析,以求达到维持健康的湿地生态功能,已成为湿地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本文选取1986年、1996年和2004年的秋季采样遥感数据,使用景观图谱分析方法,应用景观变化图谱模型,研究了20年来黄河现代三角洲湿地景观的时空变化规律。
在遥感和GIS技术的支持下,结合野外实地凋查,运用预案研究方法和景观生态决策支持系统的规划评价思想,针对黄河三角洲湿地水资源短缺造成生境退化的现状,制定了三个不同的湿地恢复情景,分别是2005年现状、恢复南部自然保护区(情景A)、恢复南北部自然保护区(情景B),并在情景A、B中设定了6个不同的补水方案,对各预案指示物种生境适宜性评价结果表明,现状黄河三角洲湿地作为珍稀鸟类繁殖栖息地其质量较差;预案
本文以1986年、1993年、1996年、1999年、2005年五期LandsatTM影像为数据源,采用监督分类与非监督分类方法,结合野外植被调查数据,对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的植被进行分类,获取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的植被图。然后运用景观生态学中的景观指数来描述植被格局的变化,选择的景观指数包括类别所占百分比(Classpercent of landscape)、类别面积(Class area)、斑
本文提出了一种考虑河道信息(水力半径、糙率、水力坡度)和维持某一生态功能所需河流流速的生态水力半径法。这个方法不仅能更好地适应鱼类洄游对流速的要求,而且适用于与其他生态问题相关的生态水流计算(如河道输沙和污染自净等河道内流量计算)。以估算雅砻江支流泥曲朱巴站河道内的生态需水量为例,说明了生态水力半径法的计算过程。结果表明,生态水力半径法计算朱巴站河道内生态流量基本处于Tennant法计算的最小和适
“十五”期间黄河水土保持生态工程重点小流域项目先后共开展了176条小流域,完成水土流失初步治理面积1959.01km,建成了一批各具特色的精品小流域,取得了显著的生态、社会、经济效益。在前期工作、项目管理、机制创新、科技应用、产业调整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树立了样板。
利用超渗产流原理,通过天然降雨、人工降雨、放水冲刷等定位试验研究,推出不同下垫面土壤入渗方程和径流泥沙关系曲线,对乌兰木伦河流域开发建设项目新增水土流失量进行了分析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