脆性岩体在不同围压下卸载的岩爆特性试验研究

来源 :第35届国际采矿岩层控制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wanjiang197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岩爆是高地应力环境下开挖扰动的一种地质灾害,通过对类岩体大尺寸试件进行不同围压下的顶部梯度加载-单面卸载的加卸荷试验,采集试件内部测点在岩爆前后的应变过程,结合岩爆岩体的宏观破坏现象,分析脆性岩体在不同围压加卸载条件下的岩爆特性.研究表明,不同围压下进行加卸载试验时,试件卸载时的围压大小会直接影响岩体在岩爆时的破坏形态;试件在两种加载路径下发生岩爆时,试件卸载面产生的岩爆起裂点均是由试件卸载面中部的拉伸破坏,进而由试件卸载面上、下处岩体的压缩破坏引起的;试件在高围压环境下产生岩爆瞬间,试件内测点的垂直应变的变化值大于其在低围压环境下的变化值,试件在高围压加卸载路径下产生的岩体岩爆烈度相对较大.
其他文献
矿山地下开采引起的覆岩与地表移动,如果把工作面开采视作一个系统,覆岩与地表移动视作系统的输出,则影响这个系统输出的唯一外界因素就是开采速度.开采速度是影响地表水平移动加速度的主要因素.开采速度决定着作用在建筑物上的附加应力,提高开采速度将加剧地面建筑物的损害程度.因此在建筑物下开采时,要综合考虑地质采矿条件、地表移动规律、建筑物抗变形能力,优化设计出合理的开采速度,最大限度地减少开采对地面建筑物的
针对工作面推进速度对支架工作阻力有较大影响的实际情况,特别是在工作面非生产期间,支架工作阻力并没有维持不变,而是在缓慢增阻,目前没有相关理论解释这种现象.对比岩石蠕变曲线和在非生产期间支架工作阻力曲线的相似性,通过岩石蠕变特性和理论模型,分析不同时期(检修、长时间停产)支架工作阻力"蠕变"特性,并以崔木煤矿21305工作面为研究对象,采用西原简化模型分析了支架阻力与时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检修期
针对地下长壁开采老采空区对地表地震动力响应的影响,建立了多种数值模型,对地表监测点的响应加速度、峰值加速度、峰值水平位移、幅值所对频率以及采空区上方地层不同深度的加速度和位移放大系数进行了对比和分析.模拟结果表明,长壁采空区上方的地震响应加速度幅值要大于同一深度自由场的加速度值.长壁采空区侧边界上方地表的响应加速度值有所衰减.随着采空区深度的增加,上方地表的地震放大效应逐渐减小.采空区对较高主震频
分析了无底柱分段崩落法矿石损失贫化较大的原因,指出覆盖岩层与崩落矿石的接触关系是造成矿石损失贫化较大的主要原因,提出了反映矿岩接触关系的矿岩相对粒度概念,开展了矿岩相对粒度对岩石混入的试验研究,给出了矿岩相对粒度的控制方法.研究表明,对于某一特定矿山,在其他条件一定时,矿岩相对粒度越小,岩石混入率越低,反之则越高.本研究对于优化矿岩相对粒度,形成科学合理的覆盖岩层与崩落矿石,降低矿山损失贫化具有指
蒋家河煤矿开采低透气性高瓦斯特厚煤层.论文针对采空区瓦斯涌出量大、上隅角瓦斯超限和回风平巷风排瓦斯量大等问题,提出了本煤层预抽、专用瓦斯抽放巷抽采和上隅角埋管抽采瓦斯相结合的方法对该矿ZF202综放工作面进行了瓦斯治理,进行了现场实测和瓦斯抽采效果分析.结果表明,本煤层预抽后,瓦斯含量由7.92m3/t下降为4.21m3/t,瓦斯压力由0.72MPa下降为0.38MPa;上隅角瓦斯浓度由0.78%
本文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分析了煤层顶板为坚硬岩层的冲击致灾机理,并提出了相应的防冲理念,并将理念在工程实践中进行验证.研究得出,坚硬顶板相比较于软弱顶板,易发生冲击矿压的原因分为4种:①坚硬顶板易积聚能量,给予煤层以应变动能;②坚硬顶板破断能够释放大量能量,易诱发冲击灾害;③坚硬顶板对远场震动衰减效应较弱;④充分采动后,坚硬顶板能够形成较长悬顶,使煤体中应力集中系数高.通过模拟研究手段,针对不
本文对潞安新建李村矿进行7个测点的地应力实测,采用有限元软件Ansys建立了符合李村矿区实际边界条件的三维地质模型,并运用BP神经网络对地应力场进行反演,得到矿区最大、最小以及中间主应力分布规律,证实BP神经网络能被用于煤矿地应力反演分析.模拟分析了最大主应力与巷道轴向不同夹角α条件下的规律:随α增大,浅部围岩最大主应力逐渐增大,呈"对称→不对称→对称"变化,且等值线密集由顶底板转向两帮;顶板最大
大倾角煤层长壁大采高采场顶板、充填岩体、煤壁与支架相互作用特征异常复杂,采用理论分析-实验研究-现场实测综合方法,研究非对称大尺度采场支架与围岩相互作用特征,结果表明,大倾角大采高采场垮落顶板向下滚、滑、充填特征更活跃,对支架尾部有冲击作用,垮落岩体沿倾向的充填压实程度呈现出下实、中虚、上空特征,导致不同区域支架受载非均衡程度增大.工作面倾斜中、上部顶板岩层破坏运动空间增大,形成的高位基本顶周期性
地质动力区划在中国经历了"引进、发展、创新"3个发展阶段.应用地质动力区划建立了板块构造与矿井工程联系的地质构造模型.基于地质动力区划自主研发了的岩体应力状态分析系统软件,开发了基于GIS技术的矿井动力灾害危险性多因素模式识别预测信息系统.矿井动力灾害发生应具备相应的地质动力环境条件,提出了矿井地质动力条件评估方法和指标,为判定矿井动力灾害属性提供了科学依据;建立了矿井煤岩动力系统,确定了动力系统
针对我国低透气性突出煤层瓦斯抽放难题,提出了静态膨胀生裂技术增加我国突出煤层透气性系数方法.根据静态膨胀剂膨胀生裂增透作用原理:被膨胀岩体将经历裂隙萌生、裂隙传播和裂隙扩展贯通3个过程,岩体内新生的大量裂隙能极大提高其瓦斯透气性系数.实验证明了静态膨胀剂能膨胀裂开突出煤层及其顶底板岩体,实验论证了静态膨胀剂增透突出煤层作用原理及可行性.作业温度、钻孔直径、膨胀剂浓度等因素影响静态膨胀剂的膨胀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