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平原秸秆覆盖滴灌冬小麦中后期耗水规律

来源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第十三届青年学术交流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aidaokid20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于2013-2015年华北平原典型区连续2年田间试验,采用P-M公式、FAO单作物系数法以及水量平衡法,研究分析了充分滴灌下秸秆覆盖与不覆盖对冬小麦棵间蒸发、耗水量、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滴灌条件下秸秆覆盖显著抑制了日棵间蒸发量和日变化波动幅度,在冬小麦中后期相比不覆盖可减少棵间蒸发达30%以上;基于田间冬小麦的气孔阻力系数实测值,采用P-M公式直接计算冬小麦日耗水量具有较高的精度和可靠度,与FAO单作物系数法计算值具有较高相关性;滴灌覆盖和不覆盖条件下冬小麦日耗水量和生育期总耗水量不存在显著差异,冬小麦4-6月份期间平均日耗水量在4.0~4.5 mm/d之间;充分滴灌下秸秆覆盖并没有显著提高作物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
其他文献
对于半干旱半湿润地区,流域水资源过度开发、河流上游地区汇水受水库拦截易导致下游的环境流量减少,使社会经济-河湖复合生态系统逐渐恶化。为识别流域各地区的环境流量需求类型,合理配置河流环境流量,需对流域进行环境流量管理的分区。
Surface flow redistribution on flat ground from crusted bare soil to vegetated patches following intense rainfall events elevates plant available water above that provided by rainfall.
生态系统健康评估是了解生态系统状态和进行科学管理的基础,同时可以为其保护对策提供参考。本研究在总结国内外生态系统健康评估理念的基础上,结合水利部全国河湖健康评估的要求和呼伦湖流域特征,构建了呼伦湖健康评估指标体系,并采用相应的标准和方法进行了综合评估,包括水文水资源、物理结构、水质、水生生物和社会服务功能5个方面的17项指标。
三峡成库后,根据其“蓄清排浑”的运行方案,水库周围形成垂直落差达30m、总面积达348.93 km2的消落带.三峡水库消落带具有湿地生态系统的诸多特征,但在“反季节性”水库干湿交替和近岸农民高强度垦殖等多重因素影响下,其生态特征与过程甚为复杂,特别是温室气体产生和排放目前研究仍有限,消落带N2O释放的主要影响因素也尚不明晰.本研究选取三峡上游支流朱一河河湾消落带为研究对象,通过1年的野外试验,对N
Biochar is widely used in agricultural soils or heavy metal-polluted soil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he soils,which would affect the growth of the plant.
Hydrodynamic conditions are considered to be very important to the control of the cyanobacterial blooms.However,many traditional studies used the weekly or daily measurements,which may miss important
采集了北京城区河流34 个表层水样和23 个沉积物样品,采集后海、前海和西海三个城市湖泊10 个表层水样和5 个沉积物样品,应用HPLC-MS/MS 技术对表层水样及沉积物样品中10 种药物及个人护理品(PPCPs)进行检测分析,发现河流表层水样和城市湖泊表层水样中PPCPs 的浓度范围分别为N.D.~655 ng·L-1 和N.D.~252 ng·L-1.
选择合理灌水模式是灌溉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为了探求不同灌水模式对土壤盐分和作物生长的影响,本文通过田间试验,在内蒙古河套灌区研究了沟灌和畦灌条件下不同灌水定额对土壤盐分分布和玉米产量的影响。
降雨径流的精准模拟和预测是开展水资源管理和水土环境质量评价的重要依据之一。但现有SCS模型不能有效表征前期降雨蓄存和消耗对产流的影响进而限制其径流预测精度的问题,本文基于潜在初损和有效降雨影响系数形成日有效影响雨量的递推关系,将前期产流条件概化成前期日降雨量对降雨初损的影响函数,从而构建了改进SCS模型。
农村供水信息化监管系统建设是“十三五”农村饮水巩固提升工程的主要建设内容,是实现安全、稳定、高效供水,提升管理效益、丰富管理手段的重要措施。但由于农村供水信息化监管起步较晚、技术力量薄弱,缺乏信息化监管总体规划,许多建成的系统存在监测指标设置不合理、系统兼容性差、信息不共享、重复建设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