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高度近视的眼豹纹状眼底改变,及其与近视度数和年龄相关因素的关系,寻找高度近视眼形态损害的早期客观敏感指标,为预防和治疗视网膜黄斑退行性病变提供依据。方法对354例不同年龄、不同近视度数的依次就诊高度近视病人按设计表格和项目进行观察,并分组记录:年龄按~20岁、~40岁、~60岁、>60岁,分4组;近视度数按-0.5D~中低度近视、-6.0D~高度近视、-10.0D~重度近视、-15.0D~超高度近视。根据眼底镜、KOWA眼底照相、Heiderberg HRA2眼底荧光/吲哚青绿造影,将眼底形态分4组:无变化、黄斑局限病灶、豹纹状眼底、后极广泛病灶或混合。同时行BVIA超眼轴测量、B超形态。结果 1、高度近视眼的眼底形态学改变从眼底改变构成比分析,13.6%无眼底变化,8.8%黄斑局限病灶,33.3%和44.4%分别为豹纹改变和混合改变;不同年龄组分析,20岁组眼底无改变较其他年龄组多,占44.8%,20~40岁组豹纹状眼底形成高峰(46.1%),40岁以上的混合改变超出50%;不同近视度数组分析,-6~-10D组眼底改变呈多样化,阴性改变28.1%,混合改变33.3%,-10~-15D组眼底主要为豹纹状39.1%和混合改变48.3%,-15D以上组混合改变占70.8%。2、从A超结果分析,眼轴在25mm时无改变40.5%和豹纹状眼底18.9%,混合改变27%,27mm时豹纹状眼底占51.9%,>27mm时混合改变比例逐渐增加从53.4%到73.9%;从B超结果分析,阴性改变(61.10%)与25mm组基本相同,均匀扩张改变(58.90%)与25~27mm组对应,葡萄肿改变(70.20%)与27mm以上眼轴组对应。结论高度近视形态演变与年龄、度数有着规律性变化:眼底无改变的高度近视集中于20岁以下、-6~D、眼轴<25mm组、B超无改变;20-40岁组、-10D组、25-27mm时豹纹状眼底形成高峰,B超呈均匀扩张状;-15D以上组、40岁以上组混合改变占主要构成,B超葡萄肿改变与A超眼轴>27mm组与之对应。即在高度近视视网膜退行性病变早期的20岁后青春期、眼球扩张初期、豹纹状眼底改变阶段介入医源性干预可能作为高度近视黄斑病变的预防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