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高氮含量PAN基活性炭球的制备及其CO2吸附性能研究

来源 :第十二届全国新型炭材料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ysteml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毫米级均聚聚丙烯腈(PAN)树脂球为前驱体,K2CO3为活化剂制备得到具有超高氮含量以及层次孔结构的活性炭球.利用N2吸脱附、扫描电镜(SEM)、元素分析(EA)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对活性炭球进行了表征,采用重量平衡法进行CO2吸附性能的测试.当K2CO3/PAN-O=1.2,650℃下活化1h得到的活性炭球,动态CO2吸附容量是13.33%(25℃,1atm),静态CO2吸附容量高达15.59%(25℃,1atm).丰富的微孔结构、16.37%的超高氮含量及C-H、N-H、O-H与CO2之间的氢键相互作用是提高CO2吸附容量的重要原因.
其他文献
结合“弹性解皱”模型和Griffith微裂纹理论探讨了碳纤维的力学性能与微观结构的关联性,发现拉伸断裂过程中碳纤维与其石墨化纤维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其中高强型碳纤维存在较明显的应力释放和弹性解皱过程,适合以“弹性解皱”模型来解释其拉伸断裂过程.而高模型石墨化纤维呈现出对“弹性解皱”理论的偏离,须以微晶层间距或表面分形维数作为指标参数对模型中的柔量项进行校正.另一方面,碳纤维的拉伸强度与其内部孔缺陷
通过冷冻干燥、水热反应和高温碳化处理制得Si@C/G复合材料.采用SEM、TEM、TGA、XRD、Raman等对材料微观形貌、结构及其组分进行了表征.研究表明具有核壳结构的蔗糖热解碳包覆Si纳米颗粒可以均匀的嵌入到三维褶皱石墨烯中.作为锂离子电池的负极材料,Si@C/G电极具有较高的倍率性能;50mA/g电流密度下,经过50次循环后可逆容量为592mAh/g,优于不加石墨烯的Si@C电极的可逆比容
目前,国内尚未有检测活性炭反冲膨胀率的标准或规范,饮用水净化用的活性炭在销售时也不含反冲膨胀率指标。活性炭的反冲膨胀率对滤池设计和水厂运行至关重要.论文设计、搭建了一体化可移动型活性炭反冲膨胀率测定装置,测定了不同温度下大同烟煤制8伊30目破碎活性炭的反冲膨胀率.结果表明,装置可以快速、准确地测定活性炭的反冲膨胀率;20℃水温下,冲洗强度为39.5~51.0m/h时,大同8伊30目破碎炭的反冲膨胀
本文利用一种多维度构筑方法制备了具有蛋黄-蛋壳结构的SiO2@纳米碳纤维复合材料.该类材料具有零维的SiO2纳米球作为储锂活性物质、一维连续的碳壳层作为骨架、三维联结的无纺布网络作为高效导电网络.同时,在碳化过程中原位形成的空腔结构能够为SiO2纳米球在嵌锂/脱锂过程中产生的体积变化提供缓冲空间.因此,该材料在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表现出良好的电化学性能.例如,在100mA·g-1的电流密度下经过
异质原子置换掺杂是调控石墨烯化学和电学性质的重要手段,然而目前为止有关大面积硅掺杂石墨烯(SiG)和硼掺杂石墨烯(BG)的报道还很少。报道了厘米尺寸、高质量SiG和BG的可控合成方法、原子级表征和分子探测性能.研究表明,SiG可以有效地抑制有机分子在基底上的荧光效应,从而大大增强拉曼散射效应.利用扫描隧道显微镜(STM)研究了BG中掺杂原子附近的原子结构和电子态密度.所合成的BG在有毒气体分子探测
锂离子电池是二次电池的杰出代表,提高电极材料性能是提高锂离子电池的综合性能的根本方法,其中负极材料起到关键作用之一。以镍纳米掺杂沥青为原料,采用常规热处理方法制备了含纳米空腔结构的人造石墨负极材料.电化学性能测试分析表明该材料在10mA·g-1的电流密度下,可逆容量达到521mAh·g-1,电流密度为1000mA·g-1时,可逆容量仍达到285mAh·g-1,容量保持率为54.7%.考虑到该材料同
单壁碳纳米管(SWNTs)以其优异的电学特性成为制备新一代高性能集成电路的重要材料.目前普通方法制备的SWNTs均为金属型和半导体型碳纳米管的混合物,极大地阻碍了SWNTs在微纳电子器件领域的应用.实现不同结构与性能SWNTs的有效分离是解决SWNTs研究与应用困境的有效途径.以金属型SWNTs(m-SWNTs)和半导体型SWNTs(s-SWNTs)的选择性制备为目标,系统分析和比较近几年发展的“
以氧化石墨烯、醋酸锌作原料,N,N-二甲基甲酰胺为溶剂,采用溶剂热法制备了氧化锌/石墨烯的复合材料.通过改变氧化石墨烯的质量及溶剂热反应的温度,制备具有不同形貌的氧化锌/石墨烯复合材料.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能谱仪(EDS)分析、X射线衍射(XRD)等对氧化锌/石墨烯复合材料的微观形貌结构和成份,进行了分析表征.结果表明:在不同的实验条件下所得氧化锌/石墨烯复合材料具有不同的形态特征,使其
采用水溶性脲醛树脂与醇溶性酚醛树脂液相共混的方法,制得具有粘接特性的低密度多孔炭粘接剂.研究了多孔炭粘接剂对叠层炭毡导热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其导热性能受粘接层的增多影响较大.粘接层越多,制品的密度越大,密度大的热阻小,密度小的热阻大.
在模型孔中热解炭的沉积实验对C/C复合材料的制备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由于丙烯是目前我国通过热解炭化学气相沉积制备炭/炭复合材料的主要原料气体,本文在温度为1223K,总压强40kPa(N2:C3H6=9:1)和停留时间0.56s下,以丙烯为前驱体在内径为1mm和长度31mm的模型孔中裂解沉积热解炭.以15h为沉积周期经75h沉积实验得到最终试样,通过切样观察热解炭沿模型孔长度方向的沉积厚度,分析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