沥青生气评价方法及其在塔里木盆地的应用

来源 :第十二届全国有机地球化学学术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w4kakax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西部叠合盆地经历了多期隆升和沉降,致使古生代油气藏遭受生物降解、水洗、热蚀变等次生变化,形成沥青。本文介绍了沥青成气化学动力学模型及其标定,并就动力学的应用及生气潜力进行浅谈。
其他文献
近年来,深层隐蔽油气藏逐渐成为中国东部陆相断陷盆地勘探增储的重要阵地。深层烃源岩热演化程度相对较高,有机质大多经历了较强的热降解和后期的改造,残余生烃潜力与初始状态相比已显著降低,加之深层钻井数量少、烃源岩取芯少而分散、烃源岩非均质性强等特点,过多依赖常规有机地化分析开展的烃源岩评价,往往很难全面、准确的反映烃源岩原始有机质的信息。本文以底水含氧量研究为主线,结合烃源岩岩性特征、微观沉积构造、有机
烃源岩中普遍存在非均质性,地化方法在评价烃源岩时有其自身的局限性。本文即是在此指导下借助测井信息的纵向分辨率高的特点以及烃源岩的测井响应原理建立测井信息与烃源岩的定量关系模型,进而计算出烃源岩段有机碳含量的连续分布值。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层序地层学研究成果,初步探讨层序地层格架下烃源岩的非均质性,为在横向上预测有效烃源岩的展布,真正实现地球化学方法在油气勘探中由微观评价到宏观预测的转变奠定基础。
煤成油气是煤成烃勘探评价中受到广泛关注的理论与实际问题,国内外许多学者已从不同角度论述了煤成油气的成因及其评价。本文选择了煤岩不同显微组分,论述其模拟实验气体产物稳定同位素组成特征,补充和完善前人对煤岩显微组分成烃潜力和热解气同位素组成分布的认识,获取煤系有机质生烃的端元组分和端元气体化学和同位素组成等资料,这些对混源气的判识具有重要意义。
在烃源岩常规地化分析中,有机碳、热解等实验分析取样困难、费用高、周期长,不仅提高油气勘探成本,也影响油气资源评价进程。而测井资料评价烃源岩具有深度上连续、分析速度快、经济等优势,故可以尝试用测井资料定量预测TOC含量,部分替代传统的实验室样品分析。纵观测井资料预测TOC含量方法的发展,经历单因素法、多元线性回归法和BP人工神经网络法。本文比较了上述三种方法,认为BP人工神经网络法是目前测井资料评价
在对辽河坳陷滩海西部地区进行勘探的过程中,发现了以东三段、沙一、二段以及沙三段暗色泥岩为主的烃源岩。本文主要应用有机地球化学方法对烃源岩进行分析,通过对烃源岩的基本地化特征分析,从而为后期圈定优质烃源岩的分布打下基础。
燕山地区中新元古界有串岭沟组、洪水庄组和下马岭组黑色页岩三套黑色层系,其中不乏富有机质的岩层。同时,令人瞩目的是,在燕山东段冀北坳陷的雾迷山组、洪水庄组、铁岭组和下马岭组地层中发现大量油苗(沥青),构成规模巨大的古油藏遗存。本文通过分析了华北北部洪水庄组有机地球化学特征,认为洪水庄组为十四亿年前形成的一套富有机质沉积,它与雾迷山组、铁岭组、下马岭组的储层构成了合理的生-储-盖组合关系。因此洪水庄组
柴达木盆地组藏着丰富的油气资源,但随着坳探开发的深入进行,可供勘探的中浅层有利目标越来越少,油气勘探向纵深发展成为必然。柴达木盆地深层油气的形成和成藏规律研究,将有着非常重要的理沦和勘探意义。本文对柴达木盆地北缘及柴西第三系N1及其以下深层烃源岩样品进行了系统采集,并开展了生烃潜力、生物标志化合物分布特征及单体烃碳同位素分析,开展了盆地模拟研究,对柴北缘中下侏罗统和柴西第三系深层烃源岩进行了埋藏史
本研究综合运用有机地球化学、有机岩石学、古生物学、沉积学等学科理论与分析技术,通过大量野外工作和室内化验分析,对鄂尔多斯盆地中东部下古生界烃源岩有机地球化学特征和奥陶系风化壳气源进行了综合评价和对比研究。
优质烃源岩的存在是大油田形成的物质基础和先决条件。与海相沉积以Ⅱ型干酩根为主不同,我国东部湖相优质烃源岩有机质类型均以腐泥型为主,显示了其独特的形成机制。在济阳坳陷沙河街组检测出了高丰度的与细菌有关的分子化石,表明细菌是各套烃源层重要的生源之一。本文介绍的湖相烃源岩的形成是细菌“破坏”与“建设”两种作用竞争的最终结果的反映,细菌的高度繁衍或细菌改造陆源有机质,是咸化条件下湖相优质烃源岩形成中重要而
古环境决定了油气源岩的种类,成岩演化过程,以及所形成油气的种类:反之亦然,给定种类的油气,是由特定种类的源岩或者说由特定古环境下沉积的源岩在特定成岩演化阶段形成的。因此,本文指出油气、源岩、古环境(成岩环境)三者之间存在着充分且必要的互为因果关系,任何两者之间都存在唯一的双向对应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