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河滩海西部地区烃源岩地化特征研究

来源 :第十二届全国有机地球化学学术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wAy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对辽河坳陷滩海西部地区进行勘探的过程中,发现了以东三段、沙一、二段以及沙三段暗色泥岩为主的烃源岩。本文主要应用有机地球化学方法对烃源岩进行分析,通过对烃源岩的基本地化特征分析,从而为后期圈定优质烃源岩的分布打下基础。
其他文献
众所周知,地质体中的烃类矿藏,是生物有机质在经历不同的生物化学、物理化学和地球化学作用后形成的。本研究进行显微组分生烃贡献的量化描述,不仅可以建立生烃组分与产物的量化关系,摸清不同组分对生烃贡献的大小,完善有机岩石学和有机地球化学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而且利于认识烃源有机质的生烃机理和生烃演化模式,为油气成因理论的研究提供重要的依据。
马西洼槽位于饶阳凹陷东北部,主要发育两套烃源层,即沙一下亚段和沙三段,沙一下亚段生油条件优于沙三段。本文就饶阳凹陷马西洼槽烃源层的原油类型及特征进行介绍,洼槽东侧断层上升盘和任丘潜山北山头原油植烷优势不明显,属于正常原油,而分布在洼槽南端和西侧的原油一般都有很强的植烷优势,属于未熟-低熟油。
鄂尔多斯盆地处于华北陆块西缘,从晚古生代石炭纪本溪期开始持续下沉,中生代早期由于华北陆块与扬子陆块对接,华北陆块形成差异性沉降,早白垩纪之后,盆地整体抬升。盆地下二叠统太原组烃源岩有机质热演化指数-Ro值在平面上由南向北有规律地变化。本研究结果表明,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有机质热演化程度的急剧增大是短时间热事件影响的结果。
华北东部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由于经历多期构造沉降-抬升作用的影响,在地质历史时期中,其形态、大小及生烃演化是不断演变的,其生烃评价应该以蕴含于构造单元内的成油气的地质体为单元,从生烃能力、空间展布及不同时期的生烃演化过程等四维时空的观念进行综合评价。
相对松辽、渤海湾盆地等富油盆地,苏北盆地属于典型的贫油凹陷,以小、碎、贫、散为特色。位于苏北盆地西缘的洪泽凹陷,烃源岩层位少、厚度薄、有机质丰度低、成熟度低,贫油特征更突出。如何在贫油凹陷中进行有效的油气勘探,已成为一大难题。本文试图从烃源岩研究角度出发,提出洪泽凹陷油气勘探的有效途径。
我国海相碳酸盐岩烃源岩具有时代老、埋藏深的特点,沉积有机质成熟度相对较高,仅靠传统烃源岩评价方法中所依赖的沥青“A”、机碳含量(TOC)、生烃潜量(S1+S2)等参数来评价高演化的海相烃源岩便显示出一定的局限性,难以得到客观、准确的结果。本文通过对下扬子地区二叠系下统栖霞组野外剖面实测、沉积微相划分,结合岩石热解、孢粉相及有机质粒度等分析手段,开展了碳酸盐岩沉积微相与有机质类型和丰度间的关系研究,
近年来,深层隐蔽油气藏逐渐成为中国东部陆相断陷盆地勘探增储的重要阵地。深层烃源岩热演化程度相对较高,有机质大多经历了较强的热降解和后期的改造,残余生烃潜力与初始状态相比已显著降低,加之深层钻井数量少、烃源岩取芯少而分散、烃源岩非均质性强等特点,过多依赖常规有机地化分析开展的烃源岩评价,往往很难全面、准确的反映烃源岩原始有机质的信息。本文以底水含氧量研究为主线,结合烃源岩岩性特征、微观沉积构造、有机
烃源岩中普遍存在非均质性,地化方法在评价烃源岩时有其自身的局限性。本文即是在此指导下借助测井信息的纵向分辨率高的特点以及烃源岩的测井响应原理建立测井信息与烃源岩的定量关系模型,进而计算出烃源岩段有机碳含量的连续分布值。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层序地层学研究成果,初步探讨层序地层格架下烃源岩的非均质性,为在横向上预测有效烃源岩的展布,真正实现地球化学方法在油气勘探中由微观评价到宏观预测的转变奠定基础。
煤成油气是煤成烃勘探评价中受到广泛关注的理论与实际问题,国内外许多学者已从不同角度论述了煤成油气的成因及其评价。本文选择了煤岩不同显微组分,论述其模拟实验气体产物稳定同位素组成特征,补充和完善前人对煤岩显微组分成烃潜力和热解气同位素组成分布的认识,获取煤系有机质生烃的端元组分和端元气体化学和同位素组成等资料,这些对混源气的判识具有重要意义。
在烃源岩常规地化分析中,有机碳、热解等实验分析取样困难、费用高、周期长,不仅提高油气勘探成本,也影响油气资源评价进程。而测井资料评价烃源岩具有深度上连续、分析速度快、经济等优势,故可以尝试用测井资料定量预测TOC含量,部分替代传统的实验室样品分析。纵观测井资料预测TOC含量方法的发展,经历单因素法、多元线性回归法和BP人工神经网络法。本文比较了上述三种方法,认为BP人工神经网络法是目前测井资料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