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标记技术鉴定空间飞行处理水稻材料原种的策略方法

来源 :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第七次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47183979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神舟6号飞船搭载了5个粳稻品种(珍珠红、莲粳2号、越光、北京红、莲粳1号),返回地面后种植,以16对AFLP引物检测空间飞行水稻材料相对于其地面对照材料的基因组突变率。结果表明,对于空间飞行处理材料,珍珠红、莲粳2号、越光、北京红、莲粳1号植株基因组突变率范围分别为3.4%~10.1%、3.3%~8.5%、4.0%~10.1%、1.1%~3.5%和2.1%~3.6%。有些品种在当代即发现表型变化株,分析这些突变株的基因组突变率,往往大于空间飞行后当代未见表型明显变化的植株。其中,珍珠红两个株高增加、分蘖减少的植株基因组突变率分别为13.7%和12.1%,莲粳2号株型发生变化的植株的突变率为13.1%。
其他文献
静电纺制备高分子纳米纤维的优点是可以方便地改变纤维的组成和形貌,容易制成对目标分子(离子)选择性吸附的高效吸附剂。纳米纤维具有比表面积大,吸、脱附快等特性,使用方便,容易再生。本课题组研制了系列电纺纳米纤维并成功将其应用于环境和健康相关领域。空气中有机污染物的吸附针对苯系列的污染物,我们纺制了以聚苯乙烯为吸附活性组分的纳米纤维,考察其对空气中苯系列污染物的吸脱附特性。
光生物反应器(Photo-bioreactor,PB)对生物再生式生命保障系统(Bioregenerative life support system,BLSS)的物质循环与气体平衡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了克服内部变化和外部扰动对PB运行的影响,需要把它设计成为闭环控制系统,因此除了对PB本身的动态特性进行全面的研究外,还需要对它的控制器开展深入研究。
空间环境是由多种因素包括微重力、辐射、磁场等构成的复杂环境。在这些因素的作用下必然会对处于该环境中的生物体产生影响。以往的研究表明,空间飞行能够导致染色体的畸变,基因表达的改变以及植物表型的突变。DNA甲基化调节途径在生物体对抗环境因素变化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空间这一环境因素的影响下,生物体很可能也会发生表观遗传学的改变尤其是DNA甲基化的变化。与哺乳动物不同,植物固着的生活方式决定了只有
目的:研究重力改变对血小板生理功能的影响,并对其分子机制进行研究。方法:抽取健康志愿者静脉血,分离获得血小板。利用超低速离心机和细胞旋转培养装置(RCCS)分别对血小板进行超重(8G)和模拟微重处理。通过血小板的聚集实验、流动腔(Flow chamber)实验以及小鼠尾出血实验检测超重或模拟微重处理后体外血小板的聚集功能、粘附功能和体内血小板的生理止血功能,并对超重处理导致死亡小鼠的心、脑、肺等进
失重性肌萎缩是载人航天中影响航天员健康和任务完成的主要危害因素之一,但迄今仍未发现行之有效的对抗措施。因此,研究失重性肌萎缩的形成机制就成为了该领域的重要攻关课题。Dystrophin基因是已知的最大的人类基因,突变导致骨骼肌功能严重受损从而引起假肥大性肌营养不良症(DMD)。该基因编码的Dystrophin膜蛋白可以将细胞外基质同细胞内骨架肌动蛋白相连接从而传递力学信号,在骨骼肌生长发育和出生后
为了探索空间环境的诱变机理的特点和趋势,我们将水稻种子进行了多次返回式卫星和航天飞船搭载,通过对当代植株的分析观测空间飞行对水稻植物种子产生的生物学效应。以前的研究结果发现,空间环境生物学效应不但能出现在基因组上,还能放映在基因组甲基化层面上,那么能否在蛋白质组表达谱上有所体现?为了进一步探讨空间生物学效应的蛋白质组变化的特征,我们利用荧光差异显示双向电泳等蛋白质组学研究手段以及聚类、主成分分析、
宇航员进入太空飞行过程中将遭受诸如微重力、太空辐射、强震动、昼夜更替快等特殊环境因素的影响,妨碍其身心健康和正常工作。之前,关于太空飞行中这些空间环境因素导致机体氧化应激增强的报道已有不少,然而关于微重力效应等导致氧化应激的机理及病因学研究却是很少。另外,通过地基模型重复真实太空环境对机体造成影响的现象方面的研究也较少。本研究中,我们采用吊尾模型将大鼠吊尾7天模拟短期微重力效应的影响。对大鼠脑纹状
阿仑膦酸钠(ALN)能促进破骨细胞的凋亡、抑制骨吸收,还能刺激成骨细胞的增殖、成熟,它不仅是治疗地面骨质疏松症的重要药物,而且对空间失重骨丢失也具有良好的防护效果。然而其分子含有较多的极性基团,亲脂性低,导致生物利用度低。我们通过一定的化学反应,形成了分子中含有较长烷基疏水性链段的衍生物,提高了阿仑膦酸钠的亲脂性,研究该衍生物对抗空间骨丢失的作用效果。
在长期载人航天中,除失重外,空间辐射尤其是重离子辐射,对人体是一个严重的威胁。利用地面模拟技术和装置进行空间辐射危害及防护研究,能大大提高空间辐射生物效应研究的有效性和成功率。而另一方面,利用重离子辐射治疗肿瘤具有一系列独特的物理学和生物学优势。许多天然抗氧化剂,对各种电离辐射具有一定的防护作用,且大多数毒性小、有效剂量范围广,适合于长期服用。因此,研制和筛选高效低副作用的辐射防护剂,对空间环境下
高等植物不可食部分的处理是提高生物再生生命保障系统闭合性的关键问题之一,类土壤基质技术是实现植物不可食部分系统内循环处理最有前景的方法,本文针对一种新工艺制备的类土壤基质进行研究。该制备工艺过程为:将粉碎后的秸秆经过60℃恒温好氧发酵24h,随后45℃发酵好氧48h的预处理后、在蚯蚓和微生物的作用下连续处理3个月。该工艺制备周期为93天,比传统工艺减少30天,基质转化率达到30%,其纤维素与木质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