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创背景下现代高校学生自主创业精神的培养研究

来源 :2017首届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联盟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osimao_w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一口号的提出,使得创业教育备受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其中,高校学生自主创业精神的培养作为高等教育改革及创业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双创背景下现代高等教育改革及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基础.文章通过分析、归纳创业精神的主要特征及其对高校学生的价值意义等,提出双创背景下现代高校学生自主创业精神的培养策略,旨在为现代高等创业教育的改革及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及借鉴价值.
其他文献
文章对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了简要阐述和分析,并以广东工业大学为例,从与多方共建协同育人平台,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打造与产业深度融合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多维协同粤港的高端、优质资源,构建多样性个性化人才培养体系和协同育人模式等方面介绍了协同创新育人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模式.实践表明,该模式有效促进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全面覆盖和相互融合,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明显提升,创新
目前,中国创客的主体是青年,青年的主要来源是高校,高校内创新创业的主体是学生,而推动高校创新创业的关键是教师.如何利用高校"众创空间"调动教师参与创新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推进高校创新创业工作,搭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是现在高校"众创空间"面临的主要问题.高校作为"双创"教育的重要栽体,既要提供优质丰富的教育资源,更要适时转变教育教学仍至自身发展的理念.本文对国内外创客空间的发展建设进行分析,从中吸取经验
思想政治教育确保创新创业教育的方向性和大学生的主体性,创新创业教育是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要求,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创新创业教育要与思想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民主法治教育、全面发展教育和榜样教育相结合,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创新创业教育,有利于提高创新创业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本文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角度,探讨了国外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经验,中国创新创业教育的现存问题,提出创新创业教育应该树立从精神价值转向物质价值的目标,根据地域特色、办学定位,结合专业特色,整合资源,建立创新创业教育的长期机制,培养创新人才.
应用型本科是以培养适应经济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要求应用型本科要培养出具有创新创业素质的高素质人才,创客教育成为了时代的主题.创客空间是创客教育的主体,创客空间的蓬勃发展对中国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深入分析创客空间的特点,基于创客空间对应用型本科进行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
根据不同创新类型,创新创业可以分为发明性、改进式和商业模式创新三种模式.发明性创新创业教育侧重于缩短研究成果与应用的距离,创新点在于产生原创性技术;改进式创新创业教育的侧重于客户需求与分析,创新点在于"技术新应用"或"客户体验创意";商业模式创新创业教育侧重点在于创业者综合素质,创新点在于"商业模式创意".在发明性和改进式创新创业教育中,创新培育和创业教育是分开进行的,创新培育依靠创新生态系统,创
随着国家全面推动的"互联网+"行动计划,以及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物联网技术与应用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毫无疑问,新兴起的物联网技术及应用对物联网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有着十分迫切的需要.物联网工程专业是一个多学科交叉与融合的专业,培养社会急需的、符合物联网技术发展需要的人才,其实习基地建设等是专业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对物联网技术与应用现状分析,努力通过构建物联网科技创新创业新体系,搭建物联网科技
工程人才是推动中国经济发展,提高国家创新竞争力的主要力量.科学和技术的发展使工业化社会与教育紧密结合在一起.工程人才创造力的开发是工程人才培养的关键.通过对工程人才创造力影响因素的分析,可以找到影响创造力提升的具体因子,并从生理机制、心理机制和社会机制三方面寻找提升工程人才创造力的可能.基于大连理工大学开设的《创造性思维与创新方法》课程,分析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环境对提升工程人才创造力的实践
校友资源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一股重要的教育力量,但目前中国的地方高校由于办学底蕴较弱和管理模式单一等问题,存在着校友支持"双创"教育的主动性不高,参与渠道较少,实效性较差等问题.文章在剖析上述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地方高校应当积极借鉴"实践共同体"的学术理念,凝聚校友资源,促成人才成长的化学反应,从而有效推进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开展.
创新创业教育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自身发展需要而形成的教育理念.创新型人才是适应21世纪发展的人才.本文通过分析创新创业教育在中国开展的现状,指出中国创新创业教育在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构建了相应的教育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