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极速成像评价颈动脉弹性的临床研究

来源 :中国脑卒中大会2016暨第六届全国心脑血管病论坛、2016中国脑卒中大会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论坛、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hxxff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脉搏波传播速度(Pulsed wave velocity,PWV)是临床反映动脉弹性的代表性指标,与动脉硬化病理进展及预后密切相关。作为反映早期全身动脉硬化的窗口血管,颈动脉局部僵硬度的准确评价有重要临床意义。本研究旨在探讨不依赖模型假设的极速成像新技术直接获取颈动脉PWV,评价动脉弹性的可行性与准确性。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显微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治疗高龄(≥70岁)颈动脉颅外段狭窄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显微CEA手术治疗的126例70岁以上的颈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26例患者行133例次显微镜下CEA手术,均获成功.平均年龄76.7岁(70~83岁);狭窄程度≥80%者103例次(77.44%),症状性狭窄98例次(73.68%),无症状性狭窄35例次(26.32%);采用标准式
颅内外血管搭桥术(extracranial-intracranial,ECIC)是一种通过颅内外血管吻合从而建立新的血管旁路的技术,主要用于一些复杂颅内动脉瘤、颅底肿瘤和烟雾病的治疗.ECIC用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治疗效果一直存在争议,早期研究提示与药物组相比并非占有优势.近年来,随着显微吻合技术提高及对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新的分类,发现ECIC对于颅内血管狭窄或闭塞并伴有血流动力学障碍的患者,较药物
会议
会议
目的:评估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在双侧颈动脉中、重度狭窄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32例双侧颈动脉重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32例患者均行双侧CEA.间隔时间最短28天,最长3个月.结果:32例患者中有2例采用转流管,均顺利完成.32例患者术后恢复顺利;10例出现不同程度的高灌注表现,无脑出血病例.32例完成随访的患者中,均无术侧颈动脉相关脑缺血
目的:探讨适合颅内外血管搭桥术的血流动力学障碍性脑缺血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手术方法及效果。方法:共10人,其中男性7人,女性3人,平均48岁。临床症状体征:一侧肢体肌力降低2例,一侧肢体肌力降低伴语言功能障碍2例,反复TIA4例,部分运动性失语1例,癫痫1例。影像学资料:脑CT:一侧放射冠梗塞4例,一侧放射冠合并额颞叶交界区梗塞者2例,一侧放射冠合并颞枕叶交界区梗塞2例,无梗塞2例。脑CTA:
目的:经颅多普勒超声(TCD)联合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检查,探讨导致双侧大脑后动脉(PCA)低搏动患者的可能病因,以及不同病变部位与临床症状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经TCD筛查出双侧PCA低搏动患者,结合CDFI明确病变部位,并经CT血管成像(CTA)或DSA证实的患者101例,并记录分析患者年龄、性别、脑血管病主要危险因素、临床症状、体征及CT/MRI等影像学资料。另选年龄、性
目的:探讨颈动脉超声与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技术(Transcranial Color-Coded Sonography,TCCS)在颈动脉内膜切除(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狭窄率>50%)拟行CEA手术患者51例,其中男42例,女9例,年龄40-83岁,平均年龄63±7.2岁.采用美国GE公司的VIVID E9彩色
目的:应用超声二维应变成像技术(2DSTI)评价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者颈动脉弹性功能改变。方法:研究对象包括OSAHS患者62例及对照组20例。分别运用ET技术和2DSTI技术测量僵硬度指数(β)、单点脉搏波传播速度(PWVβ)、压力应变弹性系数(Ep)、颈动脉收缩期峰值整体圆周应变(CS)及节段性圆周应变(CS(3-5点)、CS(5-7点)及CS(7-9点))评估颈动脉
目的:观察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临床效果,以为临床疾病诊断提供重要参考价值。方法:选取80例缺血性脑血管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分别采用经颅多普勒、颈动脉超声进行检查。检测2组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胆固醇(TC)、载脂蛋白A-Ⅰ(ApoA-Ⅰ)及载脂蛋白B(ApoB),统计2种方法检测敏感性和特异性及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