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库后水库设计洪水复核方法探讨

来源 :中国水利学会2003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1235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介绍了建库后水库设计洪水的计算方法,对资料的插补延长及还原计算进行了分析计算,同时,为了研究下游防洪的需要,对洪水的地区组成进行了分析计算,在工程设计时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可供类似工程参考.
其他文献
针对三门峡水库出现连续多年的枯水系列,库区发生累积性淤淤积,难以保持年内的冲淤平衡.根据实测资料分析,总结了三门峡水库四十年运用实践的主要经验.
黄河自1855年在铜瓦厢决口夺大清河注入渤海,至今约150年.入海流路在三角洲上,以宁海为顶点,北起套尔河口、南至支脉沟口,改道频繁.据历史文献记载和调查统计所得,期间摆动改道达50余次,其中较大的改道有9次.1855~1946年发生6次决口改道,1953~1976年发生3次是人工改道(见表1).一条流路使用年限的长短,主要与此期间的来水来沙条件、人工治理的措施以及工程防御洪水的强度和入海口门处的
经过多年的观测研究和治理实践,我们对黄河河口的基本情况和基本规律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河口观测开展的时间还不太长,观测范围也较小,不少项目时断时续,有些规律还不能确切掌握.
近代黄河河口三角洲是指1855年后形成的以宁海为顶点、北起套尔河口、南至支脉沟口、面积约6000km的扇型地区.在此三角洲上实际行水100多年来,入海流路小改道50余次,大改道10次.经历了由自然摆动到人工控制改道的转变过程.人民治黄以前的7次改道多为自然演变的结果,人民治黄以后的3次改道均有人为因素的影响.
黄河河口问题与治理对策,从古至今有众多的有识之士进行了大量研究工作.历代众多"河官"、专家也出版了很多治河的专著,不少经典之作流传至今.新中国成立之后,有更多的学者、专家进行了持久深入的研究,并且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为黄河河口治理做出了贡献.
通过河口的治理延长清水沟行水年限,技术上是可行的.双导堤是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整治河口的主要方法之一.双导堤与适当的疏浚相结合,几乎总是能取得很好的治理效果,黄河口也不例外.因为经过很多专家多年的研究证明,高含沙水流的挟沙动力与一般的水流并无两样.这里用了"几乎"两个字,因为在河口整治的早期,曾经因为研究的手段不够先进,走过一些小的弯路,现在已经没有这样的现象了.
本次研究黄河河口区在行政区划上包括山东省惠民、东营两个地、市的无棣、沾化、利津、东营、广饶和垦利六个县(市).土地面积11508.32km,占黄河流域总面积的1.34%.
目前对黄河河口海域的海洋动力的研究还不够,结合近几年我们所做的工作,对潮汐、潮流的预报方法作简单介绍.
在河口治理方面,大家有很多思路和设想,提出了许多措施与方案.要使这些目标得以实现,使河口治理建立在坚实的科学基础之上,重视和开展泥沙研究,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工作.
以经济学理论为基础,从研究农业需求价格弹性入手,分析水价对农业需水量的影响,确定二者之间的定量关系.本文应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通过对黄河流域不同灌区建立农业用水需求函数,得出水的需求价格弹性,并进一步研究得出了农业需水价格弹性函数.研究表明水价与需水量和需求价格弹性之间都有明显的相关关系.将以上研究成果在黄河流域农业需水分析中进行了定量的应用研究,结果显示水价调整对该流域的农业需水有明显的抑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