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2011冬春河北南部干旱分析

来源 :2011年干旱灾害监测预警评估专题学术研讨会暨第八届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学术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nyanl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首先对1974年以来的历年11月至次年1月邯郸16个站的气温和降水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然后针对历史上最严重的2010年秋冬干旱进行诊断。结果表明:邯郸秋冬干旱发生频繁,发生秋冬干旱并不一定伴随暖冬;邯郸秋冬干旱存在3、5、9和16年左右的准周期变化,秋冬干旱是由两种以上周期共同影响的结果;华北秋冬干旱主要环流为高原上空为高压脊,东亚大槽稳定在日本东北,华北长期处于东亚大槽槽后西北气流里,形势长期稳定,西来系统不易移到东亚上空;冬季风盛行和副热带高压偏弱偏东,不利于阿拉伯湾和南海水汽向中国大陆输送,长期强盛的下沉气流不利于水汽垂直交换,致使干旱严重。
其他文献
利用徐涵秋提出的遥感生态指数(RSEI)进行区域生态变化评估,可以及时、快速地获取水土流失区生态环境变化状况.以赣榆为研究区,选取1994年的Landsat TM5影像和2014年的Landsat8影像,分别提取绿度、湿度、热度、干度4个生态因子作为评估指标,结合主成分分析方法,定量、客观地评估研究区域20a间的生态变化.结果表明:研究期间,赣榆区遥感生态指数从1994年的0.577上升到2014
本文在作为我国西北干旱缺水地区的重要水源地的宁夏六盘山区,选择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样地,观测了2011年生长季(5月24日至10月20日)的水文过程,分析了水量平衡与产流特征.结果表明:2011生长季降水丰富,总降水量为724.3mm;华北落叶松林分冠层截留量(率)为124.9mm(17.25%),穿透雨量(率)为596.8mm(82.40%),树干干流量(率)为2.6mm(0.35%
本文选择甘肃省泾川县官山林场为研究区域,以林场中退耕25年、15年和9年的林地、草地为样地,使用圆盘入渗仪野外测定结合土壤水分特征曲线法研究林草植被不同恢复年限下土壤导水能力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林草地植被恢复年限越久,其根系形成的土壤大孔隙越发育、土壤导水能力越强;草地0-20cm层导水能力优于林地,在20cm以下林地逐渐优于草地,对于相同退耕年限,草地入渗速率>林地入渗速率,随着年限增加
指出干旱的本质是水分在开发系统各要素之间运动时,由于要素水容、水阻或者蓄水量的变化,引起水分在系统中的运动异常,从而引起水分廻路后续的要素的变化和水分流动的变化,最终使得系统在局部乃至于整体产生病变,从而形成了干旱。基于此认识,给出了干旱的定义,提出了干旱的流度理论,分析了水分在廻路中维持的机制和产生病变或者干旱的原因,提出了构建干旱指数的方法,并给出了相应的干旱指数。
根据降水距平百分率干旱指数等级划分标准,应用临城县站1961-2010年的降水资料,分析了临城县干旱的气候特征,发现临城县连续出现中旱以上等级的冬旱的年份呈增加态势;20世纪70年代后期到21世纪初期是春旱和秋旱的高发期;临城县的连旱以秋冬连旱出现最多,发生频率为24%。针对临城县干旱的具体情况,提出了切实抓好水利建设、植树造林改善生态环境、科学合理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加大抗旱技术推广、加强空中云水
利用1982-2006年欧亚大陆月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NCAR/NCEP月高度场和风场以及中国西北地区248个气象台站的逐日降水、温度资料,通过SVD及合成分析等方法,分析了欧亚大陆春季植被同同年中国西北夏季大气环流乃至干湿特征的关系,发现欧亚大陆春季植被覆盖状况对预测我国西北地区同年夏季的干湿特征具有较明确的指示意义,而且影响关键区主要在阿斯塔纳地区。如果欧亚大陆春季植被覆盖好,则阿斯塔
利用1958~2007年8月份华北53站降水资料,通过EOF、REOF分析表明:EOF分析得到的前四个典型场可以很好的反映华北地区8月份降水空间分布的异常结构,分别为整体一致的空间结构、南北相反的空间结构、东西相反的空间结构、中间与周围地区相反变化的空间结构.REOF旋转后的前6个空间模态可较好的为华北8月份降水进行气候区划,即华北东北部、华北北部、华北西北部、华北西南部、华北南部、华北东南部.通
利用近50年宁夏20个主要气象站降水序列、大气环流特征量、NCEP再分析的高度场、风场、海温等资料,结合气象灾害普查资料,确定了年下7月严重干旱事件,研究了宁夏盛夏干旱事件的时空分布规律、形成宁夏严重干旱的主要大气环流异常特征、相对冷、暖背景下严重干旱的大气环流异常的特点、干旱事件与海温异常的联系。结果表明:近50年来,宁夏气候干旱发生的概率北部多于南部,引黄灌区大部及中部干旱带部分地区均在20
本文运用西南地区(贵州、云南、重庆、广西和四川)的多年测站降水数据和NCEP/NCAR再分析数据,美国气候预测中心(CPC)的热带印度洋季节内振荡(MJO)指数,在结合多年西南地区旱涝分布与热带印度洋季节内振荡相互关系研究的基础  上,分析了2011年西南地区夏季极端干旱形成的原因.结果表明:2011年西南地区夏季(JJA)降水明显偏少.贵州、云南主汛期降水偏少为有气象记录以来最少的一年,其他几个
区域性极端事件客观识别法(an Objective Identification Technique for Regional Extreme Events,OITREE)对区域性极端事件具有良好的识别能力,将该客观识别法初步应用于中国的区域性干旱事件研究,结果表明,1961-2010年以来,中国区域内共有151个区域性干旱事件发生,其中,极端干旱事件有15个,重度干旱事件30个,中等干旱事件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