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节镜下缝线桥技术修复肩袖损伤的早期疗效观察

来源 :中华医学会第十八届骨科学术会议暨第十一届COA国际学术大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zsp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采用缝线桥技术(suture bridge)修复肩袖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对16例肩袖损伤 患者予以关节镜下缝线桥技术修复,内排使用5.0mm强生Fastin RC带线锚钉,外排使用施乐辉FOOTPRINT Ultra,使用施乐辉Elite Pass过线术后 患肢三角巾悬吊,6周内肩关节被动活动,6周后 肩关节主动活动.定期随访,并对随访 结果 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6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平均为10.8个月(6-24个月).
其他文献
目的 报告经脊髓后正中沟切开减压治疗Frankel A级脊髓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连续的8例Frankel A级脊髓损伤患者,其中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4例,胸9骨折脱位型2例,胸10骨折脱位2例;均为男性,年龄分别是70岁,62岁,42岁和48岁。分别在伤后的3天,10天,3天,5天进行了后路的椎板切除,硬脊膜切开,经后正中沟脊髓切开至中央管,在重新缝合硬膜。术后不
1、 目的:严重踝关节骨折脱位除内外踝骨折外,常伴有后踝骨折、下胫腓联合分离及关节韧带断裂,在开放性骨折时软组织损伤更为严重,如能及时正确处理,踝关节功能大多能以恢复,否则将导致病废。我院于2010年3月-2016年3月手术治疗严重踝关节骨折脱位42例,综合分析有效治疗,最大限度恢复踝关节功能。
目的:探讨多模式神经电生理监测在胸椎结核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中应用的价值。方法:2011年04月~2014年06月手术治疗椎管内肿瘤患者78例,均为胸椎结核,均行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术中应用多模式电生理(体感诱发电位(SEP)和运动诱发电位(MEP))监测神经电生理变化。
目的 评估术后即刻骨盆投射角与腰椎前凸角之差(PI-LL)矫正至不同范围与术后脊柱侧凸矫正度、生活质量及内固定失败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研究2010年1月至2014年1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行后路长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植骨融合治疗成人退变侧的69例患者,其中男性21例,女性48例,平均年龄(63.7±4.7)岁,随访时间均>2年(平均3.2±0.7).将患者进一步分为A组(PI-LL≤10
Purpose Tranexamic acid (TXA) has been confirmed to reduce blood loss in primary total knee arthroplasty (TKA) successfully according to abundant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But we are not clear whe
目的 在小鼠骨性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模型病理性上观察不同浓度的姜黄素(Curcumin,Cur)对软骨组织标本大体形态的影响,同时探讨OA与基质金属蛋白酶-2(Metalloproteinase-2,MMP-2)、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onocyte chemotactic protein-1,MCP-1)、CD47、L-选择素(L-selectin)及高级氧化蛋白产物(
背景:氨甲环酸的不同给药方式在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对失血量多少可能有不同的影响,本篇Meta分析旨在研究比较局部关节腔或静脉给予氨甲环酸在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会议
目的:探讨寰枢椎脱位并发脊髓损伤手术治疗时切除寰椎后弓的价值方法:2012年1月~2014年1月,两年间共收治寰枢椎脱位并发脊髓损伤患者25例,均为可复性寰枢椎脱位;根据脊髓损伤的JOA评分将其分成2组,第1组,JOA评分在10分以上,第二组JOA评分小于10分.其中第一组18例,男12例,女6例,平均年龄13岁;第二组7例,男5例,女2例,平均年龄37岁.对第一组患者采用后路寰枢椎复位椎弓根钉固
目的:观察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胸腰段脊柱后凸畸形截骨术后矢状面移位(sagittal translation,ST)患者的椎管形态变化,探讨ST患者椎管重塑形现象.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于我院行经椎弓根截骨术治疗AS胸腰段脊柱后凸畸形发生ST的患者26例,其中男性23例,女性3例,年龄19~56岁,平均38.1岁.所有患者均于
目的:本研究以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依赖模式检测半乳凝素1对脊髓损伤的修复,应用基因融合构建GFAP-TK星形胶质细胞缺陷小鼠模型。通过神经功能学检测揭示半乳凝素1与反应性胶质细胞之间的协同效应及相关分子机制。方法:星形胶质细胞对神经元发生和胶质发生的调控作用以及它与神经干(前体)细胞存在紧密联系,不仅能够清除聚积在细胞外基质中的有害因子,而且能够作为中枢神经组织中的感受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