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石榴籽油中提取石榴酸及其对膀胱癌T24细胞凋亡的影响

来源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八届年会暨第六届东西方食品业高层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58712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通过分步结晶法提取并纯化了石榴酸,研究了石榴酸对膀胱癌T24细胞凋亡的影响.首先通过单因素试验,分别研究了-18℃、4℃、25℃条件下,结晶时间对石榴酸纯度的影响.结果为:-18℃条件下结晶时间为1h;4℃条件下结晶时间为2h;25℃条件下结晶时间为16h,乙醇与脂肪酸的比为1∶2(v/v)时,石榴酸纯度可达95.2%.进一步分析了石榴酸对膀胱癌T24细胞凋亡的影响.MTT分析结果显示,在10μM至160μM的浓度范围内,石榴酸作用膀胱癌T24细胞24小时,能够明显抑制细胞活力,其作用呈现剂量依赖性.石榴酸的半数致死浓度(IC50)分别为80μM.应用荧光显微镜观察Hoechst荧光染色后细胞核形态变化,石榴酸处理T24细胞后,细胞核体积明显变小,并呈现皱缩致密的颗粒状的强荧光.应用流式细胞仪分析石榴酸对细胞凋亡的影响,发现石榴酸能够诱导膀胱癌T24细胞的凋亡.80μM石榴酸处理细胞24h,凋亡率为24.4%.以上结果提示,石榴酸有可能在膀胱癌的辅助治疗中发挥作用.
其他文献
台湾中油公司为台电及民间电厂之天然气之供货商,由于输气管路上安装之流量计所牵涉的交易金额相当大,但是因为校正设备上的限制,使得这些在线流量计无法接受校正以确认其量测准确度。因此,台湾中油公司针对大口径流量计之校正,以维持天然气买卖双方之公正性起见,不惜在天然气计量技术的研究投下巨资与人力,于2003年在炼制研究所建立「气体大流量校正实验室」。历时五载,2007年2月向财团法人全国认证基金会(TAF
煤层气是与煤伴生的优质清洁、高效、低碳气体能源,加快煤层气开发利用,对有效促进低碳经济发展、改善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促进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和保障煤矿安全生产等方面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1、我国煤层气开发利用"气"势如虹.国家高度重视煤层气产业发展,煤层气地面开发已步入产业发展初期阶段,显示了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2009年全国地面煤层气产量达10.17亿立方米;煤矿瓦斯抽采量逐年提高,2009年达61.
对二甲醚制备工艺及催化剂的各类专利及文献进行了综述,分析了这种新型替代燃料几种主要制备技术的发展趋势。分析表明,甲醇气相脱水法已相当成熟,而流化床甲醇气相脱水法的出现则很可能是解决大规模生产二甲醚的新方法之一。浆态床合成气一步法工艺不断得到完善和改进,也是实现工业化大规模生产二甲醚的可行途径之一。生物质制二甲醚技术已进入示范及工业验证阶段,但生产成本高、经济性较差,更适合与联醇或煤气化发电装置配合
本研究于构造分析及油气封闭方面,着重于竹苗地区断层面的特性,应用亚伦断层面图藉以了解研究地区预测油气之流体的迁移路径与断层带邻近的石油迁移作用之封阻情形。三湖构造内的斧头坑断层在地底下为一近南北向的横移断层(西湖断层)所截切,因此在地表的三湖背斜东侧形成由斧头坑断层和此横移断层所形成的封闭门构造。由亚伦断层面图,上升盘的地层线代表封闭门构造一侧的地层,显示横移断层的落差向南边或东南边增加,此乃反映
会议
本实验旨在通过原料配比调整脂肪酸的比例,经粉碎真空挤压膨化预处理和生物酶相结合的方法提取符合人体营养要求的调和油.本实验选用大豆、花生、亚麻籽、油茶籽为原料,利用混料设计,通过气质联仪,配比出满足饱和脂肪酸,实验结果的最佳比例为大豆添加量为49%,花生添加量28.5%,亚麻籽添加量14.4%,茶籽添加量8.1%.应用响应面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判法,确定了最佳酶解工艺参数和挤压膨化的工艺酶解参数.在最
本实验旨在采用圆二色性光谱及拉曼光谱研究不同品种大豆分离蛋白的二级结构与表面疏水性之间的关系。首先对不同品种大豆分离蛋白的溶解度及表面疏水性进行测定,对大豆分离蛋白的二级结构进行定量分析,通过分析二者之间的数值规律进而研究了大豆分离蛋白二级结构与表面疏水性之间的构效关系。结果表明:不同品种大豆分离蛋白的溶解性、表面疏水性及二级结构存在较大差异,表面疏水性值随着α-螺旋含量降低而增大,随着β-折叠及
本研究主要探索在氮限制培养基(碳源为甘油,氮源为酒石酸铵和酵母提取物)中耶氏解脂酵母油脂积累的机制.耶氏解脂酵母在氮限制培养基中发酵培养,并测定发酵过程中几种与油脂积累代谢相关的酶活性变化,同时检测分泌到细胞外柠檬酸和异柠檬酸含量.根据NCBI公布的耶氏解脂酵母苹果酸酶基因(YALI0E 18634g),将其克隆至原核表达载体pET28a(+),并转入大肠杆菌BL21(DE3),用IPTG诱导重组
本研究旨在分析牛乳高温过程中关拉德反应与内源性甲醛形成的关联性,并探究甲醛形成的关键因子。结果显示,高温100℃处理后牛乳中的可溶性蛋白、还原糖和游离氨基酸含量显著减少,而甲醛检出量和褐变程度明显增加。牛乳上清经加热处理后还原糖半乳糖、葡萄糖、乳糖、和游离氨基酸甘氨酸、天冬氨酸、赖氨酸和谷氨酸含量下降明显。添加试验表明,在牛乳和水对照体系中甲醛表现相似的变化趋势,甘氨酸、赖氨酸、乳糖、葡萄糖、半乳
采用选择性培养基对福建各地区的药白曲样品中的根霉进行分离纯化,得到根霉纯菌株6株.经菌落形态特征观察以及分子生物学鉴定手段,6株根霉均为米根霉属.通过糯米基质固态发酵法跟踪测定米根霉产还原糖、糖化酶、液态酶以及产总酸能力,结果显示6株米根霉的糖化力在前5天内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其中以M2产糖化酶活力最高,其糖化力在第二天达到最大值,为67991.534±3894.649U/g;而液化力则在前5天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