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春节假期黄土高原雪灾特点及成因

来源 :2015年全国重大天气过程总结和预报技术经验交流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pzcz19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提高对黄土高原雪灾的预报和预警能力,利用NCEP资料、MICAPS系统提供的资料、多普勒气象雷达资料等,对2014年2月4-7日黄土高原发生的一次雪灾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这次黄土高原雪灾是由一次暴雪和两次中雪造成的;暴雪过程在径向速度场上0线表现为典型的S型,反射率因子大于30dBZ;500hPa以下正的热成风涡度平流和500~300hPa负热成风涡度平流的配置,为暴雪和两次中雪的形成提供了有利条件.暴雪前气象要素表现为:气压持续下降、水汽压迅速升高,暴雪前同时伴随着偏东风增大的过程;暴雪过程的湿位涡空间结构不同于中雪的湿位涡空间结构;暴雪开始时,主要是水平辐散项的作用,在650~500hPa形成涡度收支正值,在300~100hPa形成涡度收支负值;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水平平流项的作用,在800~700hPa仍为涡度收支负值层.
其他文献
潮流能因其分布广、储量大、可再生、无污染等特点,作为一种新兴的海洋能获取方式,得到广泛重视.我国潮流能资源丰富,近年来,关于潮流能资源估算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估算研究的范围只针对局部区域,且计算结果多为理论蕴藏量,对潮流能资源的开发缺乏实际的指导作用.本文总结了国内外潮流能资源估算方法,从潮流能理论出发,加以推导得到适合我国近岸的潮流能可开发量的计算方法,并对长江口-杭州湾海域的潮流能资源可
依据现场观测资料及对相关研究成果的梳理初步分析了长江口南北槽横向水沙交换特性及规律,表明:①长江口南北槽横向单宽潮通量和单宽净输沙量沿纵向变化均表现出显著的"峰"、"谷"特征,其中九段沙串沟、江亚南沙串沟以及九段沙下沙体东侧大范围的低滩区域水沙运动强度大,而九段沙上、下沙体存在大量植被的区域附近水沙运动强度明显减弱;②在单宽潮通量和单宽净输沙量"峰"值区,往北槽方向的水沙运动量占据显著优势,而在单
近年来通州沙沙体左缘南、北向窜沟总体呈发展态势.为了更好地促使通州沙河段形成双分汉优良河势,利用潮流泥沙物理模型开展了窜沟限流方案论证研究工作,主要研究了不同工程方案实施后的整治效果及其对河势、深水航道、临近涉水工程等影响,从沙体守护效果、工程实施引起的河床冲淤变化等角度综合比选了各个工程方案整治效果.研究成果为工程设计、决策等提供了技术支撑.
利用等熵位涡理论对2013年严重影响华南的"尤特"台风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尤特"活动期间,其环流中心上空高层有随台风移动的高位涡大值中心下传,且高层位涡下传的强弱与下传区相对台风的位置与台风强度和移向变化关系密切,表现为台风一般沿着其上空等熵位涡分布图的长轴方向移动,高层位涡增加后,台风中心气压下降,强度加强.高层高位涡的下传,导致动力对流层顶下降,在高位涡异常区前方低层激发气旋性环流
应用多种常规观测资料和NCEP1°×1°再分析资料,对2013年影响湖南的两次相似路径台风暴雨过程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表明:"尤特"台风暴雨直接由台风环流引起,是典型的台风暴雨过程,其降水属于锋前暖区降水,而"天兔"台风暴雨由台风低压倒槽与西风带天气系统相互作用引起,是典型的中低纬系统相互作用的台风系统外围远距离暴雨过程,其降水属于锋面降水.大气环流的调整、台风自身风场的不对称结构以及地形的影响是
热带气旋(Tropical Cyclone,TC)降水作为全球降水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热带与亚热带水汽输送中起着重要作用.过去的研究大多关注全球不同区域的TC降水分布、年代际变化、季节变化、频次变化等特征,或只关注热带海洋地区降水的日变化特点,对TC降水的日变化特征还未详细研究.本文利用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
利用2003-2013年湖北省加密自动站资料、常规观测资料等对三峡谷地突发性中尺度暴雨进行了分型研究,通过对比分析得出如下结论:西南涡前冷暖切变结合型以天气尺度强迫为主,584dagpm线位置、低层冷暖切变结合区、低层温度平流0线位置的预报指示意义强,地面上以北风气流为主,峡谷入口处南侧迎风坡抬升作用强,地面能量场上易形成Ω型高能中心;东北冷槽尾部南北气流汇合型天气尺度系统明显,低层冷切尾部辐合区
环境大气的水汽、不稳定和辐合抬升是短时强降水预报的关键.通过时空匹配2002-2009年5月1日至9月30日的逐小时降水资料和NCEP一天四次的FNL分析资料,得到了1573370、355346和11401个无降水、普通降水和短时强降水样本,给出了出现短时强降水天气的不同物理量的必要条件和近似充分条件.28mm的PWAT(整层可降水量)是出现短时强降水的必要条件,PWAT越大越利于短时强降水的出现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再分析资料和卫星雷达资料,对2013年7月1-2日发生在辽宁出现的大暴雨过程,从大暴雨发生区附近低空急流、干侵入活动和卫星云图演变角度进行较为系统的分析,结果表明:大暴雨发生前低空急流迅速向低层扩展加强,超低空东南急流迅速加强,抬升触发,为辽宁大暴雨发生输送了充足水汽;干层的存在加强了暴雨过程的对流性不稳定,此次辽宁大暴雨湿度梯度锋区形成和维持的重要原因是干冷空气侵入.此次大暴雨
利用2006-2014年4-9月湖南117例强降雨天气过程高空、地面观测资料,依据湖南本地暴雨预报经验和方法,将强降雨天气过程分为低涡冷槽型、地面暖倒槽锋生型、副高边缘型、台风型、梅雨锋切变型和华南准静止锋型等6类天气型.在此基础上,以同期222个暴雨日当天08时20°~35°N、105°~120°E范围内NCEP1°×1°500hPa高度场和850hPa经向风为参数,采用K-均值聚类法通过反复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