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江南地区府州治所的规模和布局之初探--以《宋元方志丛刊》中方志地图为研究对象

来源 :国务院学位办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oye1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宋元方志丛刊》共收录了现存所有的42本的宋元时期地方志,其中部分方志存有一些高质量的城市和府治地图,图量所占比重较大,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这对建筑史相关研究是极为难得的资料。本文选取南宋时期江南地区建康、临安、常州、建德四个府州级的城市,基于《宋元方志丛刊》中对应的志书地图,主要是城市地图和府治地图,对府治、州治进行位置、规模以及院落布局的相关研究。研究工作从城市的各级城墙入手,首先定位和考证罗城、子城、内子城相对的位置,结合图文,推算出较为准确的面积;然后对府治的分布规模进行归纳总结,得到南宋江南地区府州治所的规模和布局的一般规律;最后,选取府治的中轴线部分进行了建筑单体层面的比较分析。
其他文献
城镇区域协调发展水平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但也是国内很多地区的发展瓶颈。本文通过对湖北省现状区域格局的分析以及区域协调发展产生的瓶颈和根源的探求,结合相关理论研究,提出构建“三大城镇群—六大都市区—四级中心城市”的区域新格局,同时针对三个层面分别提出“注重分工合作,打造差异互补的网络化城镇组合”,“强化向心聚合,构建一体化的都市区发展环境”,“坚持竞争优化,提升中心
土地是城市空间发展的载体,土地经营机制影响着城市空间运行。城市规划的空间发展策略是通过“一书两证”制度,在地块进入市场时逐步落实的。因此,土地出让这一环节成为了规划和市场的交点。近年来,随着土地经营制度的改变,城市空间发展呈现什么样新格局?它的表象规律和内在动因是什么?2002年,南京市土地储备中心成立,公开公平的招拍挂成为经营性土地出让的唯一途径。本文以2002~2008年间南京市土地储备中心公
约束性元胞自动机(CA)在模拟城市增长方面已有诸多实践,已有文献常利用各种反映土地利用需要、区位影响、管理制度等的政策参数,设定不同的城市空间发展情景以反映未来的城市形态。在基于约束性CA进行城市形态情景分析时,以各种政策参数作为情景条件的研究实例较多。然而在中国的城市规划实践中,城市规划用于建设管理的审批,对应明确的城市形态,因而如何利用城市形态作为情景条件分析所需政策,也有实践意义,可以解决一
20世纪初以来,城市空间研究伴随着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产生开始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从传统建筑学领域分离出来,并在近百年发展历程中,涌现出大量研究学者及重要理论。然而由于“城市空间”概念本身的宽泛性,导致了对于城市空间分析理论分类及其理论研究框架系统认知的含混状况。本文尝试借鉴自然科学研究中“现象学—理论模型”分类方法,结合不同分析理论研究对象的“宏、微”观特性,绘制出城市空间分析理论及其相互关系的系统
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是现代化而非城镇化,涉及的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可归为三类:与农业生产有关的基础设施的改善与提高;与农民生活现代化紧密相关的基础设施的完善;与村庄环境卫生建设有关的基础设施的建设。包括供电和通信设施、道路街巷与仓库堆场设施、供水与排水设施及管渠系统、燃料供应与供热设施、环境卫生设施、农村防灾设施等六大类基础设施,且均应有不同城镇建设的适宜农村生产和生活的特点和规划建设内容。按照新农村建设
如何将来自不同专业领域的相关数据,按照选定的主题转换成统一的格式,集成、存储在一起,并能以此做出正确的分析来有效辅助规划决策,是城市规划人员目前必须面对的棘手问题。本文以大北京(京、津、冀北地区)区域规划为例,在分析国内外研究进展的基础上,主要探讨如何应用数据仓库技术来建立大北京区域数字城市规划数据平台,并有效的支持决策分析。基于数据仓库构建的数字城市规划系统能大大提高规划所需数据的使用效率,现阶
关于传统民居分类方法,在一代又一代学者的潜心钻研下,产生了大量卓著的理论成果,民居类型的划分方法日益呈现借助于各个相关学科的多样化特征。本文通过对现有分类方法的分析与评述,并借鉴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明确指出区域间的差异性及区域内部层次的不平衡性,使得很难存在一种方法能普遍适用于所有地区传统民居的分类。只有在区域历史地理学的视野下,通过对特定时代内特定区域民居的研究,比较区域间的差异,探寻区域内部的
书院,属我国传统建筑中文教类建筑。书院草创于唐,在宋代作为一种学校模式得以发展,达到鼎盛。至晚清,书院逐渐退出中国历史舞台。书院作为一种建筑类型,体现出作为文教类建筑所特有的气质,呈现出或有机自然、或自由豁达、或含蓄平静、或神秘隐匿的空间意境。本文提取7种中国传统书院的空间语境,并进行36步图解转换操作,最终显现出书院空间建构的深层逻辑,借以给予中国当代大学建筑设计以启示,进而使大学建筑在现代化语
中国古代的“墙”不仅代表了“建筑的空间边界”,还表达了社会思想和价值取向,是中国人长期形成的社会关系的体现,是国家、社群、家庭以及个人之间互动关系的物质化形式。本文从“说文解字、基本作用、文化特征、墙意的引申”四方面挖掘“墙”的深层内涵:说文解字体现出古代墙体的构造方法与选材;墙的基本作用是对人的弊护与阻隔;“墙”体现出古代中国以人为本的理性品格、“隔”的美学价值、以虚显实的哲学思辨、崇尚伦理等级
自1983年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对偃师商城进行初步勘查始,至后来发掘、研究,对偃师商城的认识逐渐加深。与水所关联的遗存,如城壕、池苑、排水沟、水井等得以不断揭示,本文以此为研究基础,全面探讨在商城的发展过程中水与城市的相互作用。论文在实地调查和充分研究的基础上,综合运用考古学、历史学、地理学等多学科知识,立足于城市与建筑历史的角度,明晰了偃师商城城市发展的分期。论文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研究。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