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种奥氏体不锈钢包埋粉末渗铝的耐蚀性能

来源 :第七届全国青年表面工程学术会议暨重庆市第二届汽车摩托车摩擦学材料先进技术与应用推进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daibaob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研究奥氏体不锈钢管渗铝在秸秆锅炉过热器中的应用,用失重法和电化学方法等综合评定了SUS304ss、SUS316ss、TP347H三种奥氏体不锈钢及其渗铝后在0.33mol/L FeCl3+0.05mol/L HCl溶液中的耐蚀性;1000℃下的抗高温氧化性;表面沉积HCl-H2O-NaCl-KCl-NaOH-Na2SO4-K2SO4多相混合物在500℃下的耐蚀性.研究表明:渗铝后的不锈钢管表面渗铝层结构致密;在0.33mol6%FeCl3+0.05mol/L HC1溶液中发生了严重孔蚀,渗铝后表面发生轻微孔蚀;渗铝后在1000℃下加热,表面和截面形貌完好,耐高温氧化性提高了约5-10倍;在500℃下表面沉积混合盐;渗铝后的不锈钢管腐蚀电位小于未渗铝钢,耐蚀性提高.
其他文献
实验采用多弧离子镀膜技术制备了不同调制比的Cr/Cr2O3薄膜,其Cr2O3与Cr的调制比分别为3∶4、3∶2、5∶1、10∶1.研究不同调制比对薄膜的结构及性能的影响.利用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观察薄膜的断面形貌,X射线衍射仪探究薄膜所形成的结构,采用划痕仪和球盘摩擦试验机对薄膜的膜基结合力和耐磨性能进行研究.研究表明:随着Cr2O3层厚度的增加,薄膜的耐磨性能和膜基结合力明显提高,同时观
随着航空航天、微电子等高新技术产业的高速发展,运动零部件服役环境和条件日益苛刻,因此对具有高硬度、低摩擦、高耐磨、高韧性的薄膜材料提出了迫切需求。利用物理气相沉积法制备碳基薄膜时可以自发在碳基薄膜中形成纳米多层结构,该结构可以从微观尺度上改善材料的机械与摩擦学性能,从而实现润滑材料的强韧一体化。论文介绍了碳基薄膜自形成纳米多层结构的研究现状,综述了不同影响因素对自形成纳米多层结构薄膜的生长和微观结
植入体在牙科和骨科等领域广泛用于临床,但仍存在假体松动、术后感染等严重并发症.理想的植入体应兼具良好的抗菌性和生物活性.本文采用磁控溅射的方法在纯钛基体上制备了含银量不同(1.2-21.6 at%)的Ti-Ag涂层.SEM结果表明磁控溅射工艺可在纯钛表面形成典型的纳米柱状晶结构,且随着载Ag量的提高,涂层表面的柱状晶结构逐渐稀疏以至消失.
会议
采用织构化与薄膜沉积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制备了织构化a-C∶H薄膜并研究了其在高真空环境下的摩擦学性能。系统考察了高真空环境下凹槽间距对织构化a-C∶H薄膜摩擦学性能的影响。通过拉曼光谱、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三维形貌对薄膜结构及磨损表面进行了分析。
纳米氧化锌粉体具有纳米材料的小尺寸效应、表面效应等特殊性质,在光催化领域具有广泛应用前景。但纳米粉体存在易团聚、难回收和容易引起二次污染等缺点。纤维素来源广、易降解,属于环境友好型材料,而且具有多羟基结构,亲水性好,具有强吸附性。利用纤维素负载纳米氧化锌不仅可以克服纳米粉体的缺点,而且可以充分利用纤维素亲水强吸附性的特点,将有机物分子吸附富集后直接进行降解,使催化剂最大化参与反应,提高光催化效率。
光电子能谱由于其探测深度与精度的特性,使其成为表面与界面表征最重要的手段之一。根据其物理学基本原理、数学建模计算过程、仪器组成实现等的不断改进,针对不同的研发项目需求,光电子能谱分析技术也在不断的创新发展。本论文拟对作者与陶氏化学、康菲石油等美国企业的长期合作过程中逐步发展并经过多年验证的过渡金属super Coster-Kronig broadening分峰技术、价带光电子能谱指模唯一性表征技术
会议
采用直流磁控溅射技术在经过不同工艺参数喷砂预处理的NdFeB永磁体样品表面沉积纯铝防护薄膜,利用扫描电镜(SEM)、盐雾试验机及电化学工作站分别表征了铝薄膜的表面和截面形貌以及耐腐蚀性能,采用垂直拉伸法测量薄膜与基体间的结合强度.结果表明:NdFeB永磁体经不同的喷砂工艺参数预处理后,在一定范围内样品表面粗糙度越大,铝薄膜的耐腐性能越差;采用80-120目的玻璃珠和棕刚玉以重量比3∶1均匀混合而成
随着发动机新型燃烧模式的提出以及高压喷射等新技术的运用,缸壁机油被燃油稀释现象日益明显.本文通过试验探究不同机油稀释比时机油粘度的变化,并基于平均Reynolds方程及微凸体接触方程,建立缸套表面织构混合润滑理论模型,通过模拟计算不同缸内机油粘度时的周期油膜厚度,油膜压力分布、无量纲摩擦力等特征参数来阐述粘度对发动机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随着机油稀释比增加,混合油粘度不断下降,并呈现先快后慢最终稳
会议
采用线性离子束混合磁控溅射技术制备了不同溅射电流下的铜铬共掺杂类金刚石薄膜,系统地研究了薄膜的微结构演变和润湿性能.同时,在接触角测量的基础上采用Owens二液法计算了薄膜的表面能.结果发现,随着溅射电流的增加,铜铬金属掺杂含量增加,薄膜中sp2/sp3增加,当溅射电流为2.2A时,薄膜中出现铜的氧化物相及碳化铬相,接触角从77.11°(1.5A时)增加到103.6°(2.2A),这主要归因于铜铬
类金刚石薄膜因具有硬度高、介电常数高、摩擦系数低、高耐磨性等优异性能而在机械耐磨涂层、微电子机械系统、光学窗口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其膜基结合力差,高内应力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着其发展。本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的方法在原子尺度研究基体织构薄膜界面微观结构及分子内应力,从而考察织构其膜基结合强度的影响。这里我们用三维分子动力学模型:织构硅片基体的碳基薄膜沉积模型。在模拟过程中,用Tersoff多体势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