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林地薇甘菊防治及资源化利用

来源 :第5届中国林业学术大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_sc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薇甘菊MikaniamicranthaH.B.K.自1884年传入香港以来,现已广泛分布于我国的广东、海南、台湾以及云南部分地区,并有进一步扩散、蔓延的趋势,已对我国农、林产业的健康发展构成严重的威胁.2004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公布薇甘菊为世界上危害严重的100种外来入侵物种之一,同年被列入国家林业局公布的19种全国林业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单.2013年1月9日,国家林业局再次公告其为我国唯一的全国林业检疫性有害植物.
其他文献
芍药属(Paeonia)牡丹组(Section Mouton DC.)内包含9个种,又可分为革质花盘亚组和肉质花盘亚组,全部仅野生分布于中国境内,但两个亚组在水平和垂直分布上均有着较为明显的差异.种群数量动态研究表明裂叶紫斑牡丹(P.rockii ssp.atava)为增长型种群,卵叶牡丹(P.qiui)和全缘叶紫斑牡丹(P.rockii ssp.rockii)为衰退型种群,矮牡丹(Pjishan
国家公园是19世纪上半叶欧美国家自然意识转变的产物,它是由政府划定和管理的保护区,以保护具有国家或国家意义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及其景观为目的,兼有科研、教育、游憩和社区发展等功能,是实现资源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的特定区域。生态旅游是保护自然环境及其资源可持续发展的一种途径,强调自然保护、环境教育和社区参与。
会议
热化学处理是将生物质资源有效转换成高附加值产物的有效途径。水热转化是一种模拟自然界中煤形成过程而衍生出来的技术。作为一种新的生物质转化方法,水热方法在生物质高值转化方面展示出了良好前景。
会议
松材线虫病(Bursaphelenchusxylophilus)又称松树萎蔫病,是一种世界性重大森林病害。其防治工作一直是世界难题。该病自1982年从国外传入我国南京后,至2016年已先后在我国大陆地区的18省发生,致死松树数千万株。我国现有松林面积6亿亩,其中马尾松、黑松、云南松、黄山松、华山松、油松等14种主要造林树种均为感病松种。大面积松林和许多重要风景区的松林景观正面临着松材线虫病的严重威
会议
云南是核桃种植大省,全省129各县、区(市)有124个县、区(市)有核桃规模栽培,核桃种植户超过1000万.截至2016年,全省核桃种植面积达到4300万亩,产量达到95万吨,产值超过300亿元,其种植面积、产量和产值都居全国第一.近年来,云南核桃病虫害发生面积越来越大,危害逐年加重,已成为影响云南核桃产业的重要因素.由于云南地形复杂,气候差异大,导致病虫害种类多,广大核桃种植户普遍缺乏核桃病虫害
会议
生物防治是近年来国内外植物病害防治的重要手段和发展方向.内生细菌是植物病害生物防治的重要菌种资源,能定殖在植物组织内而稳定发挥抗病促生作用.树树溃疡病是一类危害严重的杨树枝干病害.本研究室从杨树树体内分离到一株对3种杨树溃疡病病原真菌金黄壳囊孢菌(Cytospora chrysosperma)、拟茎点霉(Phomopsis macrospore)和七叶树壳梭孢菌(Fusicoccum aescul
会议
黄栌是北京香山红叶景观的主要组成树种,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及观赏价值。但自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由大丽轮枝菌引起的黄栌枯萎病在北京、山东等地相继发生,且近年来愈发严重,造成大量的黄栌枯萎死亡,严重影响了景观。该病害属于植物维管束病害,可形成抗逆性较强的微菌核等休眠结构,导致对该病害缺乏有效的防治措施。近十年来,本课题组利用组织病理学、田间防治实验和分子生物学的相关方法对黄栌枯萎病的病害发生特点、防治
松材线虫病是松树的一种毁灭性病害,培育出高抗马尾松苗在林业建设上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已经有部分省市利用选出的抗松材线虫马尾松苗进行造林.由于抗松材线虫病评价程序复杂,存在各地因地制宜,各有侧重,而结果不同的现象,因此急需建立一套操作性强、标准化的马尾松苗抗松材线虫病的性评价技术.本研究采用"截枝套管法"对三年生马尾松苗进行人工接种松材线虫,通过观察其症状和检测松木内所含线虫数量,评价其对松材线虫病
In recent decades,China has suffered severe attacks by both native and invasive forest pests.We havecarried out a series of research projects on biological control of these pests.The fall webworm,Hyph
会议
种间竞争是昆虫群落构成的一个基本机制,其普遍性及重要性一直是入侵生物学领域讨论的热点话题之一,近年来研究证明种间竞争普遍发生且处处存在,种间竞争的结果多种多样,而最严重的后果就是竞争取代。当资源有限时,两种或多种物种对事物和空间的竞争素有争议。竞争排斥原理认为:两个物种对资源的利用率不可能完全一致,一种物种相当于另一物种来说必然具有优势之处,这种优势无论大小强弱,在两物种竞争有限资源时,均会使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