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典型相关与最优子集回归的暴雨概率预报模型的研究

来源 :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thleen35019153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MOS预报有很大的发展,突出表现在预报方法和预报因子的改进方面,在预报方法上,采用最优子集回归代替逐步回归。逐步回归算法虽然应用十分广泛,但在给定自变量条件下,并不能获得一个最优回归方程。现在我国绝大多数省市均已建立了降水概率预报业务系统,概率天气预报比传统的预报有更高的经济价值,在降水概率预报中重点又是对暴雨的概率预报,是社会经济和农业生产所关注焦点。预报因子和预报对象的处理,建方程前参数的选择以及预报因子的选取都会影响要素预报的质量。本文在数值预报产品基础上应用统计分析方法建立安徽省宿州市客观暴雨降水概率预报方程,建立了一种新的改进型的MOS降水概率预报模型。用典型相关分析方法来提取要素场的信息,用求得的典型变量作为新预报因子,用CSC准则和最优子集回归选取预测因子,建立单站降水概率回归模型。根据事件概率回归估计的原理建立预报方程,用最优子集方法排列因子的组合,根据双评分准则选出最优方程,将这种方法具体应用于有、无降水概率预报中;运用布莱尔(B)评分、技巧(Bs)评分和偏差测度(Bias)评分方法检验所建最优子集概率回归方程的拟合效果和试报效果。并在对比试验中说明了,要素场和典型相关系数阈值的选择都会对预报结果造成影响。该模型试报效果表明,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用最优子集建立暴雨降水概率预报模型,是探讨现代暴雨预报的一种新方法。
其他文献
通过400M电子探空仪探测系统OSUAO软件获取的压、温、湿、风等气象要素随时间分布曲线等丰富图形和精细数据资料,能够直观精确地体现大气运动状况及发展趋势,对提高强对流及中小尺度天气预报准确率和天气演变过程及气候分析的辅助作用尤为突出;还可以提供给研究人员建立边界层特征模型,为环境评价、空气质量、晨练指数、能见度和浓雾预报等提供准确依据。
利用多普勒天气雷达产品结合其它气象资料,对2008年4月28日准葛尔盆地南缘石河子垦区和新湖总场的一次强降水的个例回波特征及成因进行了较为细致的分析。结果表明:造成这次较大范围的强降水的反射率因子一般为30~50dBz,而且在同一地区维持较长的时间;发现在强降水的发生、发展和消亡的不同阶段垂直风廓线产品和径向速度图像都有非常明显地体现,为今后的春季降水预报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和依据。
高空探测设备现代化,为提高高空探测质量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但是,探测资料的准确性并非完全取决于自动化程度,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软实力支撑。包括探空仪器准确度、接收设备和检定设备的精确度以及数据处理的正确度。高空探测技术发展到今天,我们所追求的不再是资料的正确与否,而是资料的准确与否。从目前高空探测实际情况看,进一步提高高空探测质量还有较大的空间。1、保证探空仪测量准确度是提高高空观测资料质量的关键
本文通过北京市观象台(1999-2008)和北京市天坛气象站(1996-2005)10年的资料,统计了飑线过境时各气象要素的变化情况,分析了飑的特点、特征,与锋面的区别。得出飑多出现在冷暖空气交替逞强的春夏之交,基本上是在下午16时-20时之间发生。当飑到来时,一般是温度骤降,湿度急升,气压急升骤降,形成一个凸的“气压鼻”,风力猛增,风向突变900以上。飑线与锋面较为接近,飑线与锋面都带有气压突升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计算了1949年12月至2005年9月这56年北太平洋中纬度地区的大气热源/汇,再用EOF方法分析了其变化特征。56年四季的大气热源(汇)分布的一般特征:(1)北太平洋中纬度地区春季、夏季、秋季、冬季大气热源汇分布差异较大,强度也不同。(2)冬季北太平洋中纬度地区是一个强热源,热源中心位于日本岛中部的东侧海洋上,而夏季北太平洋中纬度地区转变成一个弱热汇,冷源中心位
在全球变化背景下,森林生态系统CO2和H2O交换过程已经成为国际研究的前沿问题。本研究以长白山阔叶红松林为研究对象,利用基于生理生态学过程的多层模型,考虑了混交林中不同树种的生物量、冠层高度和厚度,对冠层及生态系统尺度的碳水通量进行了详细模拟及分析,同时用涡动相关实测数据对模拟结果进行检验,并模拟和预测了阔叶红松林生态系统碳水收支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以期为我国研究区域甚至更大尺度碳水平衡的时间和空间
利用GIS技术、气候倾向率以及突变分析方法对辽宁近50年无霜期积温的时空演变特征和突变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辽宁无霜期积温区域平均值年际变异性很大,最大值超过600℃·d,近50年极显著增多,增幅为85℃·d/10a,其中增幅最大区域分布在辽西南部和中部平原南部,超过90℃·d/10a,趋势极显著,增幅最小的区域分布在东部山区大部和辽西西部,在60℃·d/10a以下,且东部山区西部和辽西西北部
基于云角色的分类思想,利用源于CloudSat/CPR(云廓线雷达)和CALIPSO/Lidar(激光雷达)的云几何廓线数据产品2B-GEOPROF-LIDAR以及相关资料对云的特征参量进行提取,采用模糊逻辑技术对特征参量进行处理并完成对云的分类,将分类结果与CloudSat数据处理中心(DPC)发布的云分类产品、以及CALIPSO激光雷达的观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分类具有较高的一致性。
本文利用地面和高空常规资料、卫星云图、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涡度等物理量场等,分析了2005年7月7~10日发生在淮北地区大面积连续暴雨、大暴雨过程的雨情水情、云图和雷达图特征、天气形势、水汽条件及物理量场的特征,结果表明云图上主要是一条人字形云带,其中不断有中尺度对流云团生成东移;雷达图上表现为一条由强积层混合云回波组成的东北、西南向带状回波,回波带中不断有中心强度达45dBz以上的强对流单体东移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常规资料、卫星雷达等资料对发生在安徽境内的两次冰雹和暴雨个例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冰雹和暴雨发生的环境场有很大的区别,暴雨要求高温高湿,需要较强的水汽辐合,大气层结不稳定,而冰雹要求下层暖湿、上层干冷,大气层结相对稳定。冰雹发生在云顶温度梯度较大的区域,而暴雨落区与云顶温度较低之处比较一致。另外,从雷达回波上冰雹发生时的基本反射率、回波顶高及液态水含量等各项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