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O-Cu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工艺及强化机理

来源 :第12届全国复合材料学术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xuechao09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用粉末冶金法制取了Al<,2>O<,3>-Cu复合材料,测试了其硬度,并用SEM观察了形貌.在残余应力模型的基础上,通过试验验证和理论推导,研究了Al<,2>O<,3>-Cu纳米复合材料的强化机理.
其他文献
本文采用一种新的应变全场测量方法得到了Ⅰ型裂纹尖端的应变场.结合塑性形变理论,确定了Rice J积分值以及H.R.R理论中的三个应变分量.通过与实验值的比较研究,发现H.R.R理论存在一定的缺陷.实验分析表明:当裂纹扩展量较小时,J积分与路径无关.该方法和结论对复合材料损伤力学性能分析有参考价值.
采用法向拉伸法测涂层与母材的界面结合强度,并用电子探针分析合金元素沿层深分布情况.结果表明,真空熔烧法制得的涂层与母材料间形成牢固的冶金结合,提高材料的抗热疲劳性能.合金元素在界面两侧的扩散是影响材料显微组织、显微硬度及界面结合强度的关键.
本文采用复合材料层合板模型,对梯度功能材料悬臂板进行了分析.取材料为各向异性,材料参数沿梯度方向变化,利用界面连续条件、边界条件,得出了梯度悬臂板结构的变形应力.研究结果表明,热载荷分布对结构中的应力数值会有很大的影响,存在优化的梯度系数使得结构具有最大的热强度.
本实验中我们研究了35CrMo钢不同调质效果对渗氮层组织及性能的影响.为此,我们将不同调质效果的试样均在相同的工艺下进行气体氮化;通过测定硬度及硬度分布曲线,观察金相组织和扫描电镜组织和X射线衍射结构分析;探讨了不同基体组织渗氮后对渗层组织、结构、硬度和分布和耐磨性能的影响,并分析了其产生的原因.结果表明调质效果越好,渗层组织中的合金氮化物就越多,从而硬度越高,硬度曲线分布更合理,耐磨性能也更好.
通过粉末冶金工艺制备了体积分数为8﹪SiC颗粒增强6061Al基复合材料.比较了由不同颗粒尺寸粉末制备的复合材料的性能.为了得到高强度的试样,机械合金粉在300℃氢气保护的条件下进行退火,然后进行冷等静压,再进行烧结、烧结—锻造.结果表明,经过400rpm的转速下进行4h的机械合金化,可获得颗粒分布均匀的复合粉末.-200目~+325目的混合粉比-325目的粉末具有更好的可压缩性.机械合金化后进行
将石墨、聚四氟乙烯、二硫化钼等减摩擦材料以及短切碳纤维等增强材料与热固性PMR型聚酰亚胺通过特殊工艺制备预浸料,采用热模压一次成型技术制得耐高温自润滑聚酰亚胺复合材料,研究了不同减摩材料以及不同添加量对材料力学性能和耐热性能的影响,考察了材料的耐水煮性能,系统研究了这类材料在空气和水介质环境下的摩擦学行为.
本文研究了石墨、金属Cr共掺杂BaTiO基复合PTC性能.实验表明,石墨和金属Cr的加入,一方面使得材料体积密度降低,气孔率升高,同时还可以有效抵制由于烧成温度的提高带来的室温电阻率增大,从而优化材料的PTC性能.复合材料的室温电阻率随金属和石墨加入量的增加出现最小值,升阻比出现峰值.随着烧成温度的提高,复合材料的室温电阻率出现最小值,升阻比的变化出现波浪形.
为了考察MoSi/SiC防氧化涂层体系在服役条件下的防护能力,对碳/碳复合材料MoSi/SiC涂层试样分别在1100~1500℃下进行了燃气高质流冲刷环境下的氧化试验.结果表明,在1100~1500℃的燃气环境下,氧化失重和氧化失重速率均随着氧化温度的升高而降低,抗高质流冲刷和氧化的能力随温度的升高而提高,在该温度区间内,在高温限具有更优异的抗高质流冲刷的能力.
本工作研究了干摩擦状态下纳米AlO粒子的含量、表现改性对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滑动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并对复合材料的显微硬度、耐热性能、热稳定性能及摩擦表面形貌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少量的纳米AlO可以大幅度提高环氧树脂的摩擦学性能,能够同时起到了减摩和耐磨的作用.
本文研究了纳米材料/高分子乳液的复合技术.用脂肪酸对纳米材料进行了表面改性,使纳米微粒均匀分散在丁苯胶乳之中,并用红外、吸油性、润湿试验等方法对改性纳米微粒的性能进行了表征.纸张涂布和老化试验证明,纳米碳酸钙和纳米氧化锌有优良的隔热效果,纳米氧化锌还有很好的防紫外老化功能.对以纳米微粒为核,包覆高分子聚合物的乳液聚合也作了初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