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发性右室流出道室性早搏患者临床特点及心率变异性分析

来源 :安徽省医学会心电生理与起搏分会第六次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qkabc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分析特发性右室流出道室性早搏患者一般临床特征和心电图特点,并探讨其与心率变异性(HRV)的关系及临床意义。
  方法:43例特发性右室流出道室性早搏患者,根据24小时室早数目,分为三组:A组(<1 000个),B组(1 000~10 000个),C组(>10 000个),分析三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并比较各组间心率变异性(HRV)中24h正常窦性心律RR间期的标准差(SDNN)、24h每五分钟窦性RR间期的标准差的平均值(SDANN)和相邻。RR间期差值的均方根(rMMSD)。分析不同室性早搏负荷组间HRV有无差异及特发性室性早搏发生与HRV各指标的相关性。
  结果:特发性右室流出道室性早搏患者多见于中青年女性,其症状和心电图特点与室早数目负荷有关。不同室早负荷组间的SDNN和SDANN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rMMSD在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c组与A组和B组存在显著差异。相关分析中该人群室性早搏的发生与24小时rMSSD存在负相关(r=-0.567,P=0.014),其余指标无明显相关性。
  结论:特发性右室流出道室性早搏的发生不是单一因素作用的结果,自主神经调节失衡可能参与其中,迷走神经张力的减弱也许起着重要的作用。
其他文献
  目的:观察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同型半胱氨酸(Hcy)在非心瓣膜病房颤中的变化,探讨其在非瓣膜性房颤发生、发展中的意义。   方法:将非心瓣膜病房颤患者88例分为永久性
会议
  房颤与心血管风险及总死亡率密切相关,对于房颤患者来说不必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而恢复和维持窦律极其重要。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症状性、药物治疗无效的房颤已成为目前一种
  目的:探讨环肺静脉隔离联合碎裂电位单极标测为基础的线性消融治疗长持续性心房颤动的有效性与安全性。   方法:共8例长程持续性房颤患者,男性6例,女性2例,年龄(57.8±8.2)
会议
  安植人工心脏起搏器己成为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慢性心衰、室速室颤等心脏疾病的一项重要的临床技术措施,该技术治疗对缓解症状、抢救患者的生命及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起到
  目的:探讨炎症和心房颤动的关系。   方法:84例心房颤动患者,分为两组,持续性房颤组(>30d)43例,阵发性房颤组(
会议
管爽爽是一名残疾女孩,也是一名淘宝网“5钻卖家”。从2004年涉足淘宝网开始,几年的工夫下来,她将自己的“爽爽鞋馆”打理得红红火火,年销售额达到了100万元以上;此外,她还拥
  心力衰竭(心衰)是各种器质性心脏病的晚期表现,虽然心衰的药物治疗己取得了显著地进展,但对于心脏失同步化的心衰患者,抗心衰药物疗效甚微,而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ardiac resyn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