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积降水量在西江洪水预测中的应用

来源 :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gg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针对2008年西江流域大洪水提出了体积降水量的概念,计算了西江流域和各子流域逐日、过程和总体积降水量。将体积降水量与水文站的水位进行了对比分析,发现前期累积体积降水量与延迟3天的高要水位存在着高度的线性相关,并由此建立了洪水水位预测的计算公式,此公式应用在2009年7月初的西江沿线各站洪水预测中,总误差仅为2.6[%],取得好的应用效果;进一步讨论了流域的体积降水量的预报问题,用国内外数值天气预报产品,进行了流域体积降水量预报试验,并对预报结果进行了检验分析,结果表明:(1)体积降水量能够较好地反映西江流域整体的来水状况,与流量和水位有较好的相关关系,尤其是前期累积体积降水量与延迟3天的高要水位存在着高度的线性相关,从而可建立洪水水位预测的计算公式,提前3天作出西江下游水位的预测,实际应用效果好。这表明体积降水量可以在洪水预报调度中发挥重要作用。(2)日本、德国数值预报都较好地预报了西江流域的几次暴雨过程,从水文应用角度看,体积降水量的预报比单点降水预报具有更好的预报效果,特别是数值模式预报有更大的应用价值。说明在目前天气预报水平条件下,利用数值天气预报制作体积降水量是可行的,能够延长洪水预报的预见期,而且,数值天气预报产品在预报体积降水量方面有明显的优势,因此可以直接利用数值天气预报产品进行体积降水量的客观预报,为防汛工作提供重要的依据。(3)日本数值预报在各家预报中对西江流域降水预报有更好的预报效果。德国的预报值稍偏大,T213降水预报有系统偏大的趋势。
其他文献
本文对2007年夏季(6-8月)我国长江流域及其周边地区(100-122oE,25-38oN,不包括甘肃、山东)地闪分布与日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并同同期雷暴日分布和FY-2C红外亮温(TBB)≤-52℃频率分布、低轨卫星8年观测的闪电分布及11年静止卫星TBB≤-52℃频率日变化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不同资料获得的对流活动时空分布具有很大的一致性。江淮流域、川渝、浙江西北部、武夷山中段的地闪活动较其周边
本文利用地面自动站观测资料、雷达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分析了2009年4月19-20日福建中南部强降水过程的热动力条件,分析结果表明:这次降水过程具有明显的中尺度雨团活动,地面有中尺度辐合线活动;低空西南急流为暖区强对流发生、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水汽条件;而低层暖平流、高层冷平流的上下层配置,使不稳定能量得以积聚,为对流发展提供必要的能量;这次强降水的直接影响系统是低层中尺度辐合线;由于福建省地理
利用WRF中尺度数值模式,以NCEP1°×1°再分析资料作为初始场和侧边界值,采用10m的地形资料,对2006年4月9日-11日,我国北方自内蒙古中西部、河西走廊一直到南疆盆地出现的一次大范围的沙尘天气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并进行了地形敏感性试验。利用模拟结果,对这次沙尘暴过程作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诱发沙尘暴天气的主要是大气的动力条件,高空正涡度区以及风速大值区的东移、增强,对沙尘暴的爆发有一定的
利用逐6h一次的地面站点观测资料以及1°×1°的NCEP分析资料,对2009年4月24日至25日发生在广东的一次暴雨局部大暴雨降水过程的降水实况和大气环流背景作了较全面的分析,深入讨论了暴雨过程中高低层动力条件、水汽输送特征以及大气不稳定度特征。结果表明,南压高压逐步北上并东摆盘踞在华南上空,高空槽、切变线以及冷空气相互配合并逐步南压,是这次暴雨发生有利的天气背景。暴雨发生期间,广东沿海稳定的西南
本文利用47年雷州半岛的逐月降水资料对雷州半岛的干旱特征进行了分析;同时还利用NCEP/NCAR逐月再分析资料,多方面、分季节对旱年进行合成分析,得到以下一些结果:雷州半岛主要降水出现在春、夏季,全区降水的年际变化具有显著同步性。雷州半岛降水场可大致分为全区旱(涝)型(P型),南旱(涝)北涝(旱)型(PN-S型),东旱(涝)西涝(旱)型(PE-W型),其中P型为主要异常分布型。比较降水量和无雨日数
估计广州市政府就这次即将举行的亚运会采取的政策对温室气候排放所带来的减排效果,研究分析广州亚运相关活动所带来的排放量影响是一项很有意义的工作,经过分析发现,如果包括所有与广州市亚运会活动相关的排放,那么整个亚运活动带来的排放量方向可以归结为亚运场馆建设、参会人员、相关社会活动、火炬与烟花燃烧、交通工具这五个方面,估计全部亚运活动所带来的排放量大概在40顿CO2当量。考虑针对这五项进行改善提出自己的
利用国家气候中心整编的1951–2000年中国160个站的月降水和气温资料重点分析了华南前汛期降水和气温的年际、年代际变化的时空特征。发现:华南地区的降水主要集中在前汛期,而且降水偏多现象易发生在东部地区,降水偏少现象易发生在北部地区;50年代前期,60年代中期到80年代初为相对多雨期,而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中期以及80年代前期到90年代初为相对少雨期,90年代为波动期,但华南前汛期近50年的总
利用1950-1999年NCEP/NCAR再分析资料、GHCN全球站点降水资料等,通过S-EOF较新颖的统计方法,分析了华南冬春降水与水汽输送的年际变化特征,及热带西北太平洋水汽输送异常与海温异常的关系,结果表明:华南地区冬春降水异常有较好的跨季持续性,旱涝频数较其它双季高,而其空间分布具有典型的全区同相变化特征。冬、春季节,热带西太平洋和南海低层异常水汽输送通道是影响华南降水异常的两个重要路径;
全球增温已日益引起各国政府、科学家和民众对于气候变化的高度重视,尤其是近年来不少学者发现全球变暖有加剧的趋势,更成为各国学者研究的焦点。众多研究表明,近百年来全球增暖不但具有一定的周期性,而且具有突变性。近年来人们对气候的发展变化进行了诸多的研究,我国的气候工作者在这方面亦作了大量的工作,而广西气候在全球变暖大背景下叠加有其区域性气候变化特征,对其变化规律的探讨,对未来趋势的预测既具有现实意义又是
利用遵义市1961~2008年的气温、降水和日照资料,采用气候倾向率、趋势系数和累积距平法,研究了黔北地区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48年来黔北地区气温总体呈显著上升趋势,但存在季节和地域差异,增温主要明显表现在2月和11月,而7、8月却呈下降趋势,其它月份表现为弱的上升趋势;地域上增温最显著的是中心城区、湄潭和务川,赤水、余庆气温略有下降。由于冬季增暖明显而夏季出现降温导致气温年较差减少。降水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