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东北地区先秦时期考古学文化初步研究

来源 :楚简楚文化与先秦历史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b1987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介绍了川东北地区先秦考古工作简况,对典型遗址进行分析,研究了川东北先秦时期考古遗存的分期与年代。
其他文献
本文所指称的江汉淮间,涵括今湖北长江中游沿岸以北至汉水中游和河南南部的淮河上、中游地区,本文对江汉淮间春秋青铜器作出进一步研究.重点讨论黄、楚两国春秋早中期间青铜器年代序列问题,并从其青铜器所反映的文化源流、互动关系看该地区的历史文化演变大势.
通常认为,古文字的考释分两个步骤.第一步是认出某字是后世何字;第二步是在识字的基础上解释文句所表达的意义,也就是确定这些字在具体使用埸合下的特定含义.本文以金文为例,举三则在字已确认的情况下,对其具体字义的解读仍会存在大量争议的立足.提出说古文字考释的第二步尚有大量工作可做.
本文研究了二篇战国时期魏器铭文,对魏惠王十九年(前351年)的梁十九年鼎铭文中的“(身口)于兹从”和二年州令戈的“命”字经行了具体分析。
战国楚简"五行"是早期儒家的一个重要思想观念,其中包含仁、义、礼、智、圣.但这五类并不在一个层次上,仁、义、礼大致在伦理的层次上,智、圣则在认识的层次上.这是两种不同的范畴.认知范畴的"智圣说"相当于西方哲学中"哲学"(philosophy)的本义,是值得探讨的.中国先秦时期儒家思孟学派的认识论,与古希腊先哲的认识程度十分相似,都是处于认识论的早期特征,还没有完全与伦理划清界限,甚至还只是伦理理念
己出楚简中有着丰富的“卜筮祭祷”简,表明楚地祈求巫术十分盛行。本文在前贤研究的基础上,对楚简所见祈求巫术试做探讨,介绍了祭祀与巫术的关系,分析了楚简中的自然神祭祀和人神祭祀,研究了楚简中的祈求巫术。
本文对殷商至周初时期面像和面具进行系统性分析,将之分为三星堆、江南、陕南和河北四种类型.其中只有河北型面具没有神奇特征,而作常人造型.这类面具出土在河北刘家河、琉璃河以及殷墟遗址中.大禾人面方鼎虽然自长沙地区出土,但应属河北及殷墟类型的礼器.这些面具与殷商礼器的神兽吞噬人头图有关.这些「神杀」献巫之礼的图案,相当于人牲斩首之礼.河北型的面具、神兽吞噬人头的造型,人牲斩首礼,都基于同一个神(秘)概念
盟誓是古代的一种约信行为,《礼记·曲礼下》有"约信曰誓,莅牲曰盟",并且在盟誓的过程中为了确保参盟者按照约定"做某事或者不做某事",通常会邀请神灵进行监督惩戒.笔者结合历史文献和考古出土的文字实物,对楚盟誓行为的具体存在状态进行了初步的分析,盟的使用大致分为三种场合:与诸侯国之间的盟,作为楚国对外扩张的一种方式,盟约双方地位并不对等;法律诉讼中的盟,与诉讼相关的各方要进行盟证,以此确保所述属实;卜
楚文化的西渐,指楚文化由其昌盛的中心——江汉地区向西方地带的推进和传播. 楚文化的西渐,不仅包括从江汉地区向正西、即长江三峡地带及渝东和川西平原的推进与传播,还包括从江汉地区向西北的今鄂西北、豫西南、陕东南和西南的澧水、沅水流域即今湘西的推进与传播。楚文化溯长江的西渐,大概始于西周晚期。楚国对西境的开拓,楚文化的西向推进和传播,不仅在政治上统一了今日中国的陕南、渝东、鄂西和湘西广大地域,而且加速了
战国中期越国被楚国灭亡以后"越由此散",楚国占领吴越地区建江东郡,后又成为春申君的封地,于是吴地被楚文化覆盖了,所以在吴越地区发现的战国后期墓葬都是楚墓.通过对战国后期吴越地区楚文化的研究可以看到一个地区的文化是怎样随着人群的迁徙流动而变迁的.
近20年来,考古在三峡地区陆续发掘了一批批夏商时期的巴文化遗址,经考古"类型学"的比较和分析,遗址中出土的一些日用生活陶器绝大多数都可在本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出土的器物中找到它们的归宿.这些夏商时期巴文化遗存的考古发现为探索巴文化起源于鄂西、三峡地区的学术观点提供了可靠地实物证据,从而解决了过去学术界在探索巴文化起源时的一些模糊不清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