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症反应与血脂异常及脑心通的调脂与抗炎作用

来源 :首届全国中西医结合脑心同治学术交流会暨脑心同治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uwenli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动脉粥样硬化(AS)的发病机制复杂,脂质浸润、内皮细胞损伤和炎症反应愈来愈受到大家的关注。其中血脂异常与炎症反应的相互促进关系被认为是影响疾病进展的关键环节。在脂质浸润学说中,血浆中LDL水平升高,HDL含量降低,三酰甘油的水平升高,脂蛋白(a)水平升高等都加重了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在AS发病过程中胆固醇和三酰甘油可通过促进血管炎症反应的进程而加重血管的损伤。步长脑心通是根据传统中医理论研制而成的中药复方制剂,由黄芪、丹参、桃仁、红花、乳香、地龙、全蝎等十六味药组成,大量研究表明,脑心通对降脂,减轻炎症反应有良好效果,本文通过研究炎症反应与血脂异常的关系以明确步长脑心通降脂抗炎的作用机制。
其他文献
目的:观察中药膏方对女子赛艇运动员冬训期间的淋巴细胞及亚群等的影响。方法:选择同一队14名17~19岁上海水上运动中心专业赛艇女运动员随机分为服药组与对照组二组,同时对其进行外周血淋巴细胞CD3+、CD4+、CD8+、CD4+/CD8+、NK、NKT的跟踪监测。结果:(1)服药组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和冬训前相比明显上升,且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CD8冬训前后和对照组
目的:观察壮骨止痛方有效成分淫羊霍苷对去势雌鼠骨质疏松模型的疗效,并探讨其细胞因子作用机制。方法:3月龄SD雌性大鼠40只,体重250g左右,清洁级,分为模型组、壮骨止痛方组,淫羊霍苷组,假手术组共4组,每组10只。取血和骨标本从骨密度、骨生物力学、病理形态学、血清指标E2、CT等几个方面来研究其药效和作用机理。结果:淫羊霍苷组能明显的增加去势大鼠腰椎骨密度(P<0.05)和平均骨小粱的密度(P<
目的:针灸对CD4+CD25+Tr细胞的免疫调节效应的机理研究进展。方法:取Balblc小鼠6-8周龄,雄性,体重2012岁只,共25只,将BALB/c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荷瘤对照组、电针治疗组及艾灸治疗组。每组6只。肝癌22细胞株昆明小鼠体内连续传代3代后,抽取接种7左右种鼠腹水,呈乳白色,无菌PBS液洗涤离心(800rpm×5min)3次,调整细胞浓度至5×106个/ml,台盼蓝拒染法检测存活
目的:研究丹红注射液经穴位注射防治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08年10月至20011年2月153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随机分为:丹红注射液穴位注射组93例及尼莫地平静脉注射组60例,分析两组病例的临床疗效及其脑血管痉挛发生率的相关性。结果:153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中,症状性脑血管痉挛的发生率为:12.42%(19/153):丹红注射液穴位注射组11例,尼莫
目的:探讨丹红注射液对冠心病患者血栓前状态的影响。方法:选取临床确诊的冠心病合并高黏血症患者60例,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内科治疗,治疗组患者还同时给丹红注射液,均治疗2周为1疗程。分别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同时对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浆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C)及外周血血液流变学指标及Fg的含量进行比较。结果:经1个疗程治疗后,治疗组
目的:观察丹红注射液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40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丹红注射液治疗组120例和葛根素氯化钠注射液对照组120例。结果:丹红注射液与葛根素氯化钠注射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均有效,但治疗组在总有效率、起效时间、及伴发症状的缓解方面均优于对照组。结论:丹红注射液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疗效满意。
目的: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外周血内皮祖细胞(EPCs)数量的变化,探讨EPCs在急性脑梗死中的变化规律及脑心通胶囊对外周血EPCs数量的影响。方法:所有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30例)、脑梗死A组(30例)和脑梗死B组(30例)。A组给予阿司匹林常规治疗,B组给予阿司匹林+脑心通治疗,分别在不同时间点采用流式细胞计数测定外周血内皮祖细胞数量。结果:(1)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24h)外周血内皮祖细胞数量明
目的:为了进一步探讨步长稳心颗粒治疗抑郁状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抑郁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治疗组给予步长稳心颗粒9g 3/日、米氮平片15~30mg 1/晚,疗程为12周:对照组仅给予米氮平片15~30mg 1/晚,疗程为12周。以HAMD、HAMA评分及减分率评定疗效,观察两组出现的不良反应,并进行分析。结果:4w、8w、12w后与治疗前相比,治疗组HAMD、HAM
动脉粥样硬化(AS)是心脑血管疾病共同的病理基础,其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阐明。近年来提出了炎症反应学说,认为AS是一种慢性亚临床性炎症,为AS的研究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慢性炎症反应学说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炎性细胞、细胞因子以及免疫机制的交互作用。单核细胞、巨噬细胞、泡沫细胞、淋巴细胞等多种炎性细胞的浸润,各种促炎和抗炎因子如白介素、肿瘤坏死因子、黏附分子等形成的炎症反应网络在AS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心脑血管的发病率已呈现逐年升高的趋势,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在中老年中,冠心病是第一位致死原因,脑卒中是第二位致死原因和第一位致残原因。在我国,脑卒中是导致国民死亡的首要原因。心脑血管疾病已成为人类健康和生命的第一杀手。心脑血管疾病以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为主,目前认为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疾病关系密切,是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管腔狭窄或者易损斑块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