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综合征出血热继发肝脏损害临床分析

来源 :2006年浙江省医学会传染病肝病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hh7606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肾综合征出血热由汉坦病毒感染所致,主要是Ⅰ型和Ⅱ型病毒。约40%~60%患者丙氨酸转氨酶升高,少数患者出现黄疸。本文报道了某院2000年1月至2004年12月住院诊治的肾综合征出血热继发肝功能损害ALT升高患者40例的临床资料。
其他文献
本文介绍了CT增强扫描在肝硬化患者的鉴别诊断中的应用和不良反应,碘过敏反应是CT增强扫描中较常见的不良反应。介绍了非离子型造影剂在CT增强扫描中的应用和发生不良反应后的临床护理经验。
本文探讨了再发流行的食源性肺吸虫病其流行病学特征、临床表现、误诊情况及疗效评价,研究表明,肺吸虫病流行态势出现新的变化和特点,“城市”化现象突出;临床医生对再发流行的肺吸虫病应提高警惕,避免误诊误治发生;吡喹酮疗效较好,可作为肺吸虫病治疗首选药物;金标免疫渗滤法和ELISA检测治疗前后配对血清抗体有较好疗效评估价值。
本文通过对本院ICU病房不同来源的20 株鲍曼不动杆菌的药敏试验及同源性分析,了解院内感染鲍曼不动杆菌的分子流行病学现状,为临床防治提供依据。
西医认为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由于结核杆菌到达胸膜而使胸膜产生炎症性病变,表面纤维素性及浆液性渗出。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属于中医“悬饮”的范畴。本文报导了自2005年3月~2006年3月在临床上以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取得较好效果。
氟喹诺酮类药物是一类重要的广谱抗菌药物,广泛用于人类和畜牧业。随着这类药物的广泛使用,耐药率逐渐上升。细菌对喹诺酮类抗菌药物耐药的主要机制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作用靶位改变;二是细菌细胞膜通透性改变;三是控制细菌主动外排系统的调控基因突变而致主动外排增强。这三种机制都是由染色体介导的。近几年发现了质粒介导的喹诺酮类抗菌药物耐药新机制,其由qnrA基因介导,其作用机制是保护喹诺酮类药物靶位点DNA 解
本文介绍了某院自2003年4月~2006年6月,采用经纤维支气管镜(简称纤支镜)导管介入给药治疗气管内膜结核病78例的临床护理经验。
感染性休克现多称为脓毒症休克(septic shock),是指由微生物及其毒素等产物所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症伴休克,临床死亡率极高。为提高感染性休克救治水平,本文介绍了某院在2002年1月至2005年10月期间共收治的110例感染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
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PRCA)是一种少见疾病,但由甲型副伤寒(甲副)导致的PRCA则更为罕见,本文报道了1例甲型副伤寒并发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临床资料。
急性细菌性痢疾是夏季小儿常见的肠道传染病,但急性细菌性痢疾并发直肠脱垂较为少见,本文介绍了传染科病房从1995年起收治儿童急性细菌性痢疾并发直肠脱垂32例的其诊治经验。
近年来,随着广谱抗生素几免疫抑制剂\抗肿瘤药物和放射治疗等广泛应用,以及各种侵入性操作等诊疗技术使用日益增多,医院真菌感染呈上升趋势。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观察预防性应用抗真菌药物的减少医院真菌感染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