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型颅脑损伤环池形态变化与预后相关因素分析

来源 :2015全国神经损伤大会暨第四届天坛全国神经创伤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a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重型颅脑损伤后由于其病变部位特殊,病情复杂,死亡率及致残率较高,影响预后的因素较多,包括致伤因素、入院时生命体征、GCS评分、年龄、原发病、救治程序等.颅脑损伤发生后发生弥散性颅内压力升高或限局性颅内压力升高,导致环池变形、消失,引起脑干损伤,危及生命.本研究回顾性分析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环池形态变化与生存、预后的相关性. 方法:2013年1月~2015年5月医院收治重型颅脑损伤患者172例,男105例,女67例,平均年龄46±2.32岁,大于60岁41例。入院GCS评分均小于8分,常规行CT检查,原发性脑干损伤12例,弥漫性轴索损伤44例,脑挫裂伤67例,硬膜下血肿49例。患者入院后根据病情给予生命体征监护、脱水、止血、补液等对症治疗,手术治疗126例,保守治疗46例。入院ld、2d、3d、5d、7d、1月、3月均行CT检查,将患者环池形态变化与入院病情(GCS评分)及预后(GOS评分)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入院环池消失59例,死亡率40.6%(24/59)。环池变形113例,治疗过程中环池进行性变形加重或消失者61例,死亡率31.1%(19/61),生存患者1月随访GOS4、5级54.1%(33/61)。治疗过程中环池形态稳定或恢复者52例,死亡率11.5%(6/52),生存患者1月随访GOS4、5级71.1%(37/52)。统计学分析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 结论:环池为幕上、下连接通道,中脑导水管及脑脊液循环必经之路,重型颅脑损伤后限局性颅压增高,大脑半球移位,但大脑镰在环池上方形成压力侍导障碍,基底池受压,当环池部分或全部闭塞,中脑导水管受压,脑脊液循环障碍,颅内压力恶性升高。环池位于中脑周围,因此环池形态是脑干受压重要征像。有研究报道环池闭塞时病死率达77%,受压时病死率达39%,而当环池形态正常时病死率为22%。环池形态变化是动态经过,本组病例除入院即行手术患者外,其余患者均在4-8小时内复查头颅CT,如果血肿量、脑挫裂伤、脑水肿中线移位增加,环池形态变化加重,尽早行脑内病变清除、去骨瓣减压术。对于颅底部位的脑挫裂伤及血肿,即使血肿量不大,如果环池受压明显,应尽早进行手术。对于弥散性颅内压力升高或原发性脑干损伤时脑干肿胀,中线结构无移位,但环池受压或闭塞,此类患者治疗比较棘手,大多通过脱水、激素、亚低温保守治疗,但预后不良。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重度颅脑损伤的改良式及标准大骨瓣减压术的疗效,以及对最新的美式Becker craniectomy的展望。方法 抽选本院2013年2月到2015年5月的148例重度颅脑损伤患者,进行
会议
  目的 探讨颅内压监测下重型脑损伤两种减压方法效果.方法 对于重型颅脑损伤脑疝病人,常采用清除颅内血肿、去大骨瓣减压的方法.我们对于额颞颅内血肿脑疝病人,在清除血肿
会议
  目的 较早的研究揭示脑损伤对生物节律有着严重的影响。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探讨外伤后持续植物状态患者的生物节律特征。方法 本研究是回顾性临床研究。连续7天监测到26例
  目的 制作造模工具,实现多种创伤等级的大鼠加速创伤性脑损伤模型。方法 对早期的多种经典自由落体创伤性脑损伤造模工具进行改进。利用电控制贯通电磁铁作为打击力源,通过
  目的 探讨腰大池-腹腔分流术在治疗交通性脑积水的适应症、手术要点、临床疗效.方法 对2012-2015期间,4名经腰大池-腹腔分流治疗的交通性脑积水患者的临床和长期随访资料
重型颅脑损伤后高颅压是患者死亡及致残的主要原因,去骨瓣减压术可以快速有效降低颅内压力,抢救患者生命,然而大面积颅骨缺损造成的脑摆动影响脑血流灌注及神经功能恢复,既往
  TCD检查借助脉冲多普勒技术和2MHz发射频率,经特定的颅骨透声窗,直接描记颅内血流的多普勒信号,以获取颅底动脉的血流动力学参数,进而反映脑血管的功能状态,对颅脑损伤后脑水
  目的 总结急诊救治开放性颅脑损伤的临床护理实践。方法回顾性分析106例开放性颅脑损伤病例的临床护理救治方法。结果通过采取急诊绿色通道、及时有效的处理,迅速严密观
  目的 观察神经内镜下微骨窗手术联合高压氧治疗复发性硬膜下积液的疗效,探讨复发性硬膜下积液的科学治疗措施.方法 136例复发性硬膜下积液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
会议
重型颅脑损伤病情急重,病死率及致残率高.本文对手术治疗的397例病人的手术时机与术式选择进行了探讨。本文结果表明,开颅减压时间愈晚,病死率愈高,致残率愈高。施术距外伤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