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体育教学渗透德育的现状与对策分析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rufeif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作为小学体育老师,在新课改的要求下在体育教学中要不断的进行德育教育渗透,德育与体育教育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因此对二者进行探讨,主要就是考虑二者的结合。作为体育老师要在进行教学中增加德育教育。在教学工作中遇到任何情况,都要从德育教育的角度去出发,从而进行合适的处理。以免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产生不利影响。笔者主要结合自身的管理经验,对实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进而对教学与德育教育进行深入的探究。本着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提出几点优化措施,旨在为小学体育老师在教学与德育教育上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教学;体育老师;德育教育;现状;解决对策
  一、 引言
  在新时期教学工作的展开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并将德育融入各个学科的教学中来,为学生的综合、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体育教学也是如此,我们要保障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同时实施科学、合理、有效的德育教育,使学生具备良好的价值观,积极面对生活。
  二、 小学体育教学渗透德育教育的現状
  (一) 德育教育没能摆脱形式化
  在当前的小学体育教学中,很多教师都没能抓住教学的重点,他们只是关注学生体育素质的培养和提升,经常忽略学生的心理发展,没能对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性产生一个明确的认识。这就使得他们的德育教育只能流于表面,没能从更深的角度去对德育教育进行探究。这势必会对我们的教学质量产生很多不利的影响。有的学校即使注重德育教育,也多数是为了在上级部门检查时走一下过场,在具体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德育教育并没有得到有效的实施,德育教育没能得到细化,也没能有效地落实下去,可以说,德育教育一直都没能摆脱形式化。
  (二) 德育教学方式较为低下
  德育教学这项工作需要较高的技巧。将德育教育渗透到小学体育教学中,不能采取单一的教育教学方式,因为当今的小学生个性都很强,传统的说教模式很容易使学生感到厌烦。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很多教师采用的仍然是说教和指责的教学方式,很容易使学生对教学产生逆反心理,教学工作开展得也非常不顺,最终导致德育教育以失败告终。因此,为了使德育教育更为有效,教师必须更新和改善自己的教学方式。
  三、 小学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学的策略
  (一) 教师要关爱学生,从不同的侧面和角度去了解学生。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执行整个教学过程,还要对学生实施德育教育。因此,为了使德育教育更有针对性,所收到的效果更好,教学过程能够进行得更为顺利,教师就必须多关爱学生,从不同的侧面和角度去了解学生,为学生建立良好的体育锻炼环境,增加师生之间的沟通,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了困难,教师要及时给予必需的帮助,与学生一起克服困难。
  了解学生的方法有很多,笔者主要是通过家访和问卷调查两种。这两种方式各有特点、利弊。首先,从家庭访问来说,这种方式能够全面了解学生的情况,收到最为真实的反馈。但是,这种方式同样也暴露了学生的个人隐私,有些家长和学生比较排斥这种方式,有的学生甚至会因此和教师之间产生隔膜,使得德育工作的展开面临更大的困难。其次,从问卷调查来说,这种方式最大的好处是它能够保障学生的个人隐私,但是,问卷调查的回答人多数都是学生自己,因此,它的科学性、真实性就有待商榷了。针对这两种方法,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方案,以便更好地实施德育教育。在了解了学生的情况之后,教师可以及时分析学生在学习、生活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和遇到的困难,尽自己最大的力量去帮助学生。这样不仅能够增加师生感情,还能使教学收到最好的效果,德育教育更深入人心。
  (二) 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打造良好班风
  很多体育教师都认为体育课是不需要进行情感教育的,其实不然,哪个科目的教学都无法割裂与情感教育的关系,因为教师需要利用情感教育来获得学生的认可与尊重,学生也需要在情感教育的过程中获取来自于教师的指导与辅助。教师要平等对待所有学生,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在学生犯错时也要找到根源,积极引导,避免一味的批评与指责,伤害学生的自尊心。
  我所带的班级中曾经有一名这样的学生,他性格活泼,非常贪玩,叛逆心理较为严重,也存在着非常严重的性格缺陷。有一次他在体育课上玩手机,我发现后并没有没收他的手机,而是以一种间接的方式提醒他。课后,我把他叫到办公室,与该学生进行了一番诚恳的谈话。这才了解到,他父母去外地打工,他平时放学后没人约束,也没人关爱,祖辈们只是管他吃喝,对他的精神世界并不关注,父母忙于工作,与他联系的也比较少。我首先对他进行了一番心理疏导,了解他的情感需求,给了他充足的关爱和期望。他感受到了我的关爱和善意,主动向我道歉,德育教育就成了水到渠成的事。
  教师要在教学活动中不断增加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可以为学生创造一些集体的体育活动,让学生在集体之中展开交流,并从中渗透德育教育,使学生学会互敬互爱,相互关心。趣味田径是比较常用的方式,它对场地要求低,可行性比较强。教育部门为小学体育引进了一些趣味田径项目,这些项目的观赏性比较强,竞技难度低,形式丰富,教具也非常新颖,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全都集中到训练中来。
  四、 结束语
  体育老师的工作烦琐,其落脚点在于教书育人。作为体育老师应积极探寻如何将德育教育和教学相结合,在教学中巧妙地渗透德育教育,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与学生建立亲密、互信的关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体育与德育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二者的紧密结合能够提高教学水平,提升学生素质,因而,小学体育教学渗透德育是十分必要的,也是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张海涛,黄君翔.小学体育教学中德育空间的构建——谈小学体育课程德育资源的开发和实践策略[J].青少年体育,2014(34).
  [2]刘庆华.小学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措施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7(8).
  [3]王朝文.操场上育人教学中立德——小学体育中的德育渗透[J].名师在线,2017(4).
  [4]郭佳男.试论中小学体育教育中德育渗透的有效性[J].当代体育科技,2017(19).
  作者简介:李永生,甘肃省定西市,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宁远中心小学。
其他文献
采用双层培养法,不仅成倍提高了小麦花药愈伤组织的诱导率,而且使愈伤组织分化绿苗的能力有所提高,其绿苗分化率比固体培养提高12.8%。 The double culture method not only doubled
摘 要:在高校中,思想政治教学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但从目前的实际情况上看,教学状况还需改进,对教学方法的创新路径进行研究是非常必要的。因此,在思想政治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始终秉持着探究性、实践性、主体性原则,以跟随住时代的发展脚步,使得教学效果达到最佳。基于此,本文将以此为话题,对教学方法的创新路径进行研究,希望对相关工作的展开发挥出借鉴价值。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学方法;创新路径  一、
2月21日,美国商务部宣布,对从中国进口的碳素及合金钢盘条发起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被调查产品为碳素及合金钢盘条,包括特定热轧碳素钢和合金钢制品,卷状,横截面圆形直径小于
党的十四大把“信息引导”纳入政府的职能范畴,在我党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这不仅说明我们党对信息工作的重视,而 The 14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Party has included
世界五大智囊机构兰德公司这是一家美国的智囊团,建于1904年1月。现在它的专业研究人员已发展到500多人,同时在各大学研究机构中聘请了700多人作顾问。国际应用系统分析研究所1969年,美国总统约
摘 要:核心素养并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核心素养培养和教学变革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核心素养培养背景下,小学生的体育特长培养策略也要作出调整,我们要立足小学生的发展需求和学习兴趣,适当作出引导,但是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依然是教育活动中的主体,教师要将对学生的特长培养作为推动其全面发展的动力,做好教学改革工作,实现教育活动的有效性。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体育教育;特长培养;教学策略  核心素养培养已经成
摘 要: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初中体育课堂有效教学,既能帮助学生强身健体,还能够促使学生德智体的全面发展。为此,本文就如何提升初中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提出了自身的几点看法,旨在借助体育教学帮助学生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为学生今后学习及生活奠基。  关键词:素质教育;初中体育;有效教学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初中体育课堂早已摒弃了传统灌输式、填鸭式教学方法,努力朝着具备现代化教学理念的多元教
摘 要:新课程的改革深化为高中体育教学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体育课程核心素养养成逐渐成为教育领域越来越关注的焦点。因此,教师的教学方式应根据新课程的标准进行革新,将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作为教学重点。本文阐述了在新课改下高中体育班内选项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与应用效果。  关键词:高中体育;选项;核心素养  传统的体育中采用的一般是按照教学的内容来安排教师的常规模式,每一位学生所接受的教学内容大致上是一样
摘 要:小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小学生的素质发展代表着国家今后的综合国力和发展水平,因此我们要重视小学生的全方面发展。体育教育作为素质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必定对培养小学生的心理品质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为此,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等,分析了目前小学生体育教育的现状,并对积极体育教育对小学生心理品质培养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积极;体育教育;小学生;心理品质  小学时期是培养小学生心理品质的关键时期,小学
人工设置瘠薄地块,对高粱进行耐瘠性鉴定,应用耐瘠指数和出苗至开花延迟天数两个分级指标,结合田间目测评级,对养分胁迫下高粱受害程度、产量降低水平和植株死亡等与对照区品种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