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多左弯待转区交叉口时空资源优化模型

来源 :大连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sume_0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左弯待转区是城市交叉口的一种渠化方式,有助于缓解驾驶焦虑。当设置一对一左弯待转区,尤其是长度较短时,由于二次停车导致交通排放和车辆延误均增加。然而,当交叉口内部空间足够大,允许设置一对多左弯待转区时,由于通行能力提升可使交通排放和车辆延误减少。本研究着重探讨一对多左弯待转区的临界设置条件以及考虑左转短车道和一对多左弯待转区的信号配时优化模型。首先,考虑空间布局和交通流量,分析交通流之间的潜在冲突,提出交叉口增设一对多左弯待转区的几何和流量临界条件。其次,考虑左转短车道、左弯待转区,针对一对多左弯待转区,修正了一条进口车道组饱和流率、通行能力和车均延误的计算公式,还修正了一条进口车道组红、绿灯期间机动车污染物排放因子的计算公式;进一步,以相位有效绿灯时长为决策变量,以车辆延误、交通排放最小为目标,建立交叉口(群)信号配时优化模型。最后,选取北京市大屯路-北辰东路交叉口、大屯路-安立路交叉口,考虑交叉口渠化、相位相序、配时方案,设计多种对比实验方案,借助微观仿真软件VISSIM模拟交通流运行状况,选择污染物排放量、车均延误、停车次数作为性能指标,利用多元统计分析细究交通效率和车辆排放对设置一对多左弯待转区的敏感性以及所建信号配时优化模型的有效性。研究结果表明,对于孤立交叉口,所建的信号配时优化模型可以使交通排放、车均延误、停车次数平均降低26.55%、6.94%、14.46%;左转短车道前增设一对一左弯待转区后,交通排放、车均延误、停车次数平均增加5.96%、11.27%、7.89%;短车道前设置一对二、一对三左弯待转区可分别使交通排放降低5.88%、5.37%,车均延误降低1.36%、1.83%,停车次数分别降低0.44%、3.16%。对于干线道路系统而言,所建的信号配时优化模型可以使交通排放、车均延误、停车次数平均降低19.75%、32.03%、15.37%;短车道前增设一对一左弯待转区后,交通排放、车均延误、停车次数平均增加4.76%、8.23%、2.53%;短车道前设置一对二左弯待转区可以使交通排放、车均延误、停车次数平均降低9.32%、4.90%、3.8%。综上,若交叉口空间有限,不建议设置一对一左弯待转区;若交叉口位于立交桥墩下方等空间足够大的位置,建议设置一对多左弯待转区,并使用所提出的交叉口配时优化模型,以便最大限度地利用交叉口时空资源。
其他文献
现代汽车的轻量化设计是结合了材料、结构与工艺的多学科、多手段设计方法,但要使这些设计方法真正应用于汽车设计与制造,对材料成本的控制与性能的提升是必不可少的研究内容。以此为出发点,本文以制备适应3D打印的丝材为目的,对汽车常用热塑性塑料尼龙6进行了“降低成本,提高性能”的滑石粉共混改性,探究了滑石粉质量组分对其加工性能、热性能、力学性能的影响。运用熔融沉积成型工艺对参数化的Gyroid、Diamon
随着汽车保有量增加引起的交通问题日益凸显,自动驾驶作为解决传统汽车行业发展问题的重要技术,得到了国家和企业越来越多的重视和研究。交通环境中道路目标的准确检测是完成自动驾驶任务的前提,目前基于视觉的目标检测算法快速发展,一般交通场景下的道路目标检测已不成问题,但在复杂交通场景下,密集目标之间相互遮挡且存在一定数量小目标,目标漏检情况严重,检测精度难以满足要求。为此,本文以深度学习目标检测技术为基础展
近些年来,道路交通事故频发,而智能车的轨迹预测技术可以有效地预防交通事故的发生。如今轨迹预测算法大多是基于目标历史轨迹和目标之间的交互关系展开的,难以模拟实际的交通行为,仍然存在着预测误差较大的问题。所以本文提出了一种融合车道线信息与预见信息的轨迹预测算法。由于需要加入车道线信息,所以针对目前车道线检测在复杂环境下检测精度低的问题提出一种多感受野特征提取方法,提高车道线检测的鲁棒性。主要研究内容包
随着汽车轻量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复合连接方法和异种材料的共同使用在车身上出现的越来越多,异种材料的连接需求进一步推进了复合连接技术的研究和发展。本文以胶铆复合连接的车身T型接头结构为研究对象,通过试验和仿真结合的方法研究接头结构的力学性能和失效形式,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车身T型接头结构金属部分的失效仿真选用Johnson-Cook本构模型和失效准则。这一部分着重介绍了Johnson-C
车道线检测是智能汽车环境感知的重要任务,能够为车辆提供可行驶区域信息。现阶段车道线检测算法存在场景适应性较差的问题,限制了车道偏离预警系统与车道保持辅助系统等ADAS功能的应用范围。因此,本文以提高复杂交通场景下车道线检测算法的适应性为目标开展研究,对于提升驾驶辅助系统的可靠性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完成车道线检测系统的搭建,通过分析不同车道线检测算法实现流程并对比其检测效果,总结影响算法在不同场景下表
热压/热变形钕铁硼永磁环广泛应用于新能源汽车永磁电机、车载音响以及汽车传感器等领域,但是目前针对热压/热变形钕铁硼永磁环成形过程的仿真研究相对较少,影响了高性能热压/热变形钕铁硼永磁环的生产效率与应用前景。本文通过DEFORM-3D软件实现了钕铁硼磁体镦粗变形过程的数值模拟,随后分析了常见因素对钕铁硼磁体镦粗变形中成形件性能的影响。同时研究了成形工艺参数以及模具结构特征对热变形钕铁硼永磁环成形件等
燃料电池具有节能环保、能量密度高、使用效率高等优点,受到国内外专家及科研机构的广泛关注。为了监测燃料电池的实时健康状态,保证其高效稳定地运行,必须对燃料电池的内阻参数进行实时测试。本文建立一种基于电化学阻抗谱法(Electrochemical Impedance Spectroscopy,EIS),结合Bangbang控制理论来引入多频激励信号的燃料电池内阻测试方案。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分
车载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具有零污染、能量密度高、燃料补给速度快的特点,已经成为众多学者研究的对象。然而,其较短的使用寿命是制约燃料电池大规模商业化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为了延长燃料电池的使用寿命,需要对燃料电池的老化趋势进行深入研究,从而为燃料电池的寿命提升奠定研究基础。因此,为了评估燃料电池的老化趋势,本文通过搭建燃料电池内阻实时监测平台,基于所采集的内阻数据,实现对燃料电池健康状态的实时评估,从而
随着汽车在日常交通中的日益增多,安全事故发生的频率也逐年上升,在事故发生时的汽车零件变形、损伤、断裂等都会造成人身安全隐患,研究材料在特定条件下的力学行为以及破坏规律,对汽车的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近场动力学(Peridynamics,PD)是一种新提出来的非局部理论,通过空间积分的形式进行力学行为分析,克服了传统连续介质力学中不连续处无法求导的弊端,能够很好的模拟材料的损伤及断裂。本文基于非连续伽
高铁的蓬勃发展改善了城市的可达性,共享汽车的出现为出行者城市交通出行提供了新的选择,高铁和共享汽车的结合,可以使高铁接驳出行方式得到完善,这是“中国速度”与共享经济的一个结合。为研究考虑共享汽车的高铁站接驳交通的出行方式选择行为,分析“高铁+共享汽车”服务模式的使用意愿,以及高铁站接驳交通供需平衡所需的共享汽车数量。在大连北站、长春西站和哈尔滨西站三个高铁站的候车厅内对出行者随机抽样,进行S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