焉耆盆地博湖县灌区水盐平衡模拟及分析

来源 :西安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avigat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焉耆盆地博湖县绿洲灌区在开都河流域临近博斯腾湖区域,是焉耆盆地重要的商品粮油生产灌区,该绿洲区域耕地灌溉需水量为该区域总需水量的90%左右,是典型的干旱缺水绿洲农业灌区。近些年以来,由于水资源紧缺越来越严重,非农业用水量的不断增加,用于灌溉的开都河水量存在明显的减少趋势,发展节水农业势在必行。因此,本文以博湖县灌区为研究尺度,以现场调研和文献查阅资料及研究区水盐监测数据等为基础,采用率定和验证后的Saltmod模型模拟预测及分析了未来15年不同灌排等条件下灌区耕地和盐荒地土壤盐分、地下水埋深等年际动态变化,并提出了适合本研究区的灌排发展建议,同时为改善焉耆盆地绿洲灌区土壤盐碱化以及实现水资源高效利用和农业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提高科学理论依据。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通过对Saltmod模型进行4年率定和3年数据验证,显示模型模拟数据和实测数据拟合效果很好;Saltmod模型在长期土壤盐分年际动态变化模拟预测中具有很好的适用性,可以用来模拟预测本研究区未来水盐动态年际变化研究。(2)经过模型率定和验证确定了本研究区自然排水量(Gn)为0.10 m3/(年·m2),根层淋洗率(Flr)为0.80,过渡层淋洗率(Flx)为0.50;现在灌溉排水条件下,研究区耕地土壤盐分15年后将提高2.64 dS/m,荒地盐分将提高8.60 dS/m,且荒地成为了集聚盐分的汇集区,在灌区盐分分布和调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地下水埋深年内的季节性变化较大,整体上年际变化不大,但生育期地下水埋深较浅不足1.0 m。(3)综合考虑本研究区盐分控制和作物需水及节水措施等,在不引起较大的地下水位变化,也不造成土壤盐分迅速增加的条件下,研究分析表明在现状生育期灌溉定额的基础上减少15%(3910 m3/hm2)左右,冬灌定额的基础上增加15%(2588m3/hm2)左右是本研究区较为适宜的灌溉组合方案,此方案可避免生育期灌溉定额太大水资源的浪费,又可以充分发挥冬灌洗盐的优越性。同时,基于增加排水排盐能力,减少渠道渗漏以及减少工程投资费用等考虑,认为本研究区最合理排水深度应该在2.0 m左右,渠系利用效率达到0.60左右可有效抑制土壤盐分增加。(4)经模型模拟分析,如果适当增大博湖县灌区的灌溉水矿化度,将可以减少开都河水淡水资源的浪费,而适量采用地下微咸水进行淡水和微咸水混合灌溉,本灌区水资源匮乏问题不仅将得到缓和,而且地下水埋深将会有所下降以及将大大减少地下水盐往上层土壤的积聚作用。根据模拟结果和灌区实际情况等综合考虑得出,本研究区灌溉水矿化度约为1.1dS/m时可以有效进行灌溉,且不会引起土壤盐分的迅速增加;适合本研究区地下微咸水和开都河水混灌比为1:1左右,地下水埋深保持在2.0 m左右,可维持水盐处于均衡状态。
其他文献
丹江流域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重要水源涵养区,其水环境质量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供水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丹江的支流闵家河流域为研究区,在水沙养分长期监测和土壤样品采集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地统计学、输出系数模型和水文学方法等,对闵家河流域土壤、地表径流和沉积泥沙氮、磷的分布特征及其流失规律进行了研究,量化了土地利用类型对养分流失量的影响,揭示了流域典型降雨径流过程中的氮、磷的输移特征,得到的主要结论如
胡敏酸、富里酸作为土壤腐殖质的重要组成,由于在自身分子结构组成上存在着巨大差异,作为土壤有机质的主要成分,对土壤性质然而起到不尽相似的作用。本文将胡敏酸、富里酸应用于陕西省长武县黑垆土,通过开展一维垂直入渗、土壤水分常数、土壤培养等试验,结合数学模型分析其对土壤水分运动、持水特性、土壤基本性状、有效养分、表面电化学性质等造成的影响。探索了胡敏酸、富里酸对土-水间物理化学特性,定性地阐明,为进一步开
近年来,黄土高原生态治理成果显著,黄河泥沙含量锐减。淤地坝是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与生态保护的重要措施。流域侵蚀地貌特征对淤地坝分布格局具有显著影响,揭示流域淤地坝分布格局与流域地形特征之间的响应关系对于黄土高原地区淤地坝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研究基于数字高程模型数据,利用数字地形分析技术,分析了黄土高原地区淤地坝分布特征及其与流域地貌特征之间的响应关系,研究了黄土高原不同典型流域淤地坝分布格局与水
为推动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治理高质量发展,解决黄土高原地区植被生态环境所面临的新问题。本研究从草地植被格局及配置比例的角度切入,探索草地植被格局优化方案,以期为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调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研究基于草地小流域董庄沟2005-2014年降雨、径流、输沙等水文资料,采用K-均值聚类分析法结合判别分析法对次降雨进行分类,在此基础上,对各降雨要素与径流、输沙量之间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并
土壤中大孔隙所形成的优先流是一种常见的土壤水分运动形式,是造成污染物运移和地下水循环污染的主要原因。由于大孔隙普遍存在于土壤中,由此产生的大孔隙流十分显著的影响土壤内部水分和溶质的运移。本文基于7种不同大孔隙设置构型的土柱试验,采用室内试验和模型模拟,同时结合穿透曲线和时间矩的方法,研究了在模拟降雨条件下,大孔隙的面孔隙度和不同连通性对土壤水分及溶质运移过程的影响作用,阐明了大孔隙优先流发生的机理
轨道角动量(Orbital Angular Momentum,OAM)的多路复用通信可以增大信道传输容量,但是由于受大气信道的影响,传输过程中会破坏OAM模式之间的正交性,进而产生串扰。和传统的无线光通信一样,多输入多输出(Multi-Input Multi-Output,MIMO)均衡方法可被用来降低OAM复用通信系统的模式间串扰以及码间干扰。本文针对应用于OAM复用通信系统的传统盲均衡算法不能
黄土高原是黄河泥沙的重要来源地,其中粗泥沙的源头治理是黄河中游水土保持工作的重中之重。淤地坝作为黄土高原重要的水土保持措施,在拦蓄侵蚀泥沙的同时,还记录了小流域沉积泥沙的产沙过程和来源信息,通过这些信息可对小流域侵蚀产沙特征和泥沙来源进行研究,对资料缺乏区域的土壤侵蚀研究有重大意义。本文以皇甫川罕将沟流域为例,通过对草地、坡耕地、沟壁和坝地沉积剖面土壤样品采集以及室内测定分析,分析了研究时段内流域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黄河水沙逐渐减少,这一变化引起了大量学者的关注,其普遍认为,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共同作用是导致黄河中上游流域水沙减少的主要原因。本研究选取汾河中上游流域作为研究对象,首先阐明研究区水文要素的年际、年内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因素,定量分析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研究区水沙变化的贡献,然后通过构建研究区的SWAT模型分析2006~2012年年径流量、年输沙量和年径流侵蚀功率在汾河中上流域
我国作为农业大国,而农业发展中存在水肥利用低下导致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问题,因此发展节水农业,提高水肥利用率已成为我国农业发展中的重要课题。γ-PGA是一种新型的环保型高分子材料,可以调节土壤水肥分布,改善土壤结构及水力特性,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同时可增强作物对肥料的利用,在抗旱节水方面有巨大的应用潜力。本文采用盆栽试验,以经济作物大豆为研究对像,探究γ-PGA施加方式及施加量、水分胁迫程度、施氮
坡沟系统是黄土高原地貌单元的基本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侵蚀产沙的主要发源地。侵蚀物质的输移和能量的传递从坡面到沟道侵蚀形态不断变化。分析坡沟系统侵蚀产沙在协同与分离作用下的差异,明确坡沟系统侵蚀产沙协同作用机制,而对于指导黄土高原未来治理方向具有重要意义。现有研究较多关注于坡面产流产沙变化规律机理和产沙模型,以及上方来水对沟道侵蚀产沙的作用等单独侵蚀地貌单元下的作用机制,对于坡沟系统的协同作用机制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