汾河中上游流域水沙变化时空分布及未来趋势模拟研究

来源 :西安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xcoldra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黄河水沙逐渐减少,这一变化引起了大量学者的关注,其普遍认为,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共同作用是导致黄河中上游流域水沙减少的主要原因。本研究选取汾河中上游流域作为研究对象,首先阐明研究区水文要素的年际、年内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因素,定量分析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研究区水沙变化的贡献,然后通过构建研究区的SWAT模型分析2006~2012年年径流量、年输沙量和年径流侵蚀功率在汾河中上流域的时空分布特征,最后,借用模型模拟模块,设定不同情景,对研究区水沙过程进行趋势模拟。本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阐明了研究区水文要素的年际、年内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因素,定量分析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研究区水沙变化的贡献。汾河中上游流域年降水量、年径流量和年输沙量主要集中于汛期的6~9月,分别占多年平均值的73%、64%和90%。研究区年径流量和年输沙量突变年份均为1980年。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研究区年径流量的影响总量为4.12亿m3,贡献率分别为29%和71%;对年输沙量的影响总量为1150.8万t,贡献率分别为17%和83%。总体认为,人类活动在汾河中上游流域水沙变化过程中起到了主导作用。(2)构建了汾河中上游流域SWAT模型并评估了模型在研究区的适用性。根据汾河中上游流域的DEM、土地利用数据、土壤类型数据和气象水文数据搭建SWAT模型,将义棠站作为模拟站,应用LH-OAT方法识别了影响汾河中上游流域径流和输沙过程的敏感性参数,采用决定系数R2和纳什效率系数对SWAT模型的水沙过程模拟结果进行了定量评价,评价结果表明:SWAT模型适用于汾河中上游流域水沙过程的模拟,且模拟精度较高。(3)阐明了汾河中上游流域年径流量、年输沙量和径流侵蚀功率在空间上的汇集过程。汾河中上游流域年径流量呈现出“上游小、下游大、支流小、干流大”的特征,年输沙量呈现出“干流小、支流大、河源大、河口小”的特征,径流侵蚀功率呈现出“河源大、河口小、控制面积越大,径流侵蚀功率越小”的特征。径流侵蚀功率具有空间尺度效应,径流侵蚀功率与流域面积具有较好的幂函数关系,径流侵蚀功率达到明显稳定的流域面积阈值为161 km2。(4)模拟了不同情景条件下汾河中上游流域未来30年水沙趋势变化过程。经SWAT模型模拟,汾河中上游流域2021~2050年多年平均径流量约在7.529~8.123亿m3之间,多年平均输沙量约在63.141~69.022万t之间。产水主要来自中游汾河平原地区,输沙模数较大的区域主要是汾河上游和中游平原的支流河源处。经各情景模拟结果对比,林地具有较好的减水减沙效应,尤其是研究区15度以上均为林地时。淤地坝建设对坝控范围内的产水产沙影响较小,对下游子流域的产水产沙影响较大。
其他文献
水土资源短缺、土壤盐碱化问题是制约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原因。发展一种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同时有利于土地资源高效可持续利用的灌溉水处理技术成为当下重要的研究内容。活化水技术作为一种新的灌溉水处理技术在农业方面具有巨大的应用前景,本文以磁化、去电子、磁电一体化三种活化技术为研究对象,开展了活化水理化性质、水盐运移和养分转化试验研究,在明确活化水理化性质变化特征的基础上,探究了活化水灌溉对土壤理化性质和养分
低速冲击是飞行器常见的几种损伤之一,当飞行器遭遇外界低速冲击时,极易在结构内部造成不可视的基体损伤,而损伤的不断积聚会导致材料性能下降,为飞行器服役期间的安全问题带来隐患。因此对飞行器的冲击损伤进行监测,及时发现冲击源的方位可以对此区域进行监测,对保证飞行器的安全运行十分必要。本文采用波束聚焦定位算法分别对飞行器中常用的金属材料与复合材料进行冲击实验研究,结合基于概率的层析成像方法,实现了对结构的
2019年3月,WTO上诉机构就2004年"欧盟诉美国大飞机补贴案"做出终裁,引发全球贸易战背景下各国对大飞机补贴问题的高度关注。美国鼓励军民航合作、制定税收优惠政策和干预大飞机销售的补贴政策与法治实践是一种相对成熟的制度规范。中国C919大飞机即将进入国内外市场,与美国波音和欧洲空客飞机形成三足竞争态势。为垄断市场份额,欧美国家极有可能对中国展开反补贴调查。中国可参鉴美国有益的补贴政策和先进的实
丹江流域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重要水源涵养区,其水环境质量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供水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丹江的支流闵家河流域为研究区,在水沙养分长期监测和土壤样品采集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地统计学、输出系数模型和水文学方法等,对闵家河流域土壤、地表径流和沉积泥沙氮、磷的分布特征及其流失规律进行了研究,量化了土地利用类型对养分流失量的影响,揭示了流域典型降雨径流过程中的氮、磷的输移特征,得到的主要结论如
胡敏酸、富里酸作为土壤腐殖质的重要组成,由于在自身分子结构组成上存在着巨大差异,作为土壤有机质的主要成分,对土壤性质然而起到不尽相似的作用。本文将胡敏酸、富里酸应用于陕西省长武县黑垆土,通过开展一维垂直入渗、土壤水分常数、土壤培养等试验,结合数学模型分析其对土壤水分运动、持水特性、土壤基本性状、有效养分、表面电化学性质等造成的影响。探索了胡敏酸、富里酸对土-水间物理化学特性,定性地阐明,为进一步开
近年来,黄土高原生态治理成果显著,黄河泥沙含量锐减。淤地坝是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与生态保护的重要措施。流域侵蚀地貌特征对淤地坝分布格局具有显著影响,揭示流域淤地坝分布格局与流域地形特征之间的响应关系对于黄土高原地区淤地坝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研究基于数字高程模型数据,利用数字地形分析技术,分析了黄土高原地区淤地坝分布特征及其与流域地貌特征之间的响应关系,研究了黄土高原不同典型流域淤地坝分布格局与水
为推动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治理高质量发展,解决黄土高原地区植被生态环境所面临的新问题。本研究从草地植被格局及配置比例的角度切入,探索草地植被格局优化方案,以期为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调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研究基于草地小流域董庄沟2005-2014年降雨、径流、输沙等水文资料,采用K-均值聚类分析法结合判别分析法对次降雨进行分类,在此基础上,对各降雨要素与径流、输沙量之间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并
土壤中大孔隙所形成的优先流是一种常见的土壤水分运动形式,是造成污染物运移和地下水循环污染的主要原因。由于大孔隙普遍存在于土壤中,由此产生的大孔隙流十分显著的影响土壤内部水分和溶质的运移。本文基于7种不同大孔隙设置构型的土柱试验,采用室内试验和模型模拟,同时结合穿透曲线和时间矩的方法,研究了在模拟降雨条件下,大孔隙的面孔隙度和不同连通性对土壤水分及溶质运移过程的影响作用,阐明了大孔隙优先流发生的机理
轨道角动量(Orbital Angular Momentum,OAM)的多路复用通信可以增大信道传输容量,但是由于受大气信道的影响,传输过程中会破坏OAM模式之间的正交性,进而产生串扰。和传统的无线光通信一样,多输入多输出(Multi-Input Multi-Output,MIMO)均衡方法可被用来降低OAM复用通信系统的模式间串扰以及码间干扰。本文针对应用于OAM复用通信系统的传统盲均衡算法不能
黄土高原是黄河泥沙的重要来源地,其中粗泥沙的源头治理是黄河中游水土保持工作的重中之重。淤地坝作为黄土高原重要的水土保持措施,在拦蓄侵蚀泥沙的同时,还记录了小流域沉积泥沙的产沙过程和来源信息,通过这些信息可对小流域侵蚀产沙特征和泥沙来源进行研究,对资料缺乏区域的土壤侵蚀研究有重大意义。本文以皇甫川罕将沟流域为例,通过对草地、坡耕地、沟壁和坝地沉积剖面土壤样品采集以及室内测定分析,分析了研究时段内流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