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迪威事件相关论文
在以往的论述中,不少人似乎将抗日战争的历史意义与历史影响视为同义,甚少觉察其区别,我们真正深刻体会到了抗日战争在各个方面的......
宋子文是“宋氏家族”的长公子,担任过国民政府财政部长、外交部长、行政院长等要职,他对蒋介石时代的政治、外交和财经都发挥了举足......
摘要:二战时期,“史迪威事件”成为中美两国关系变化发展的一个缩影。“史迪威事件”体现了中美两国在作战战略方针上的分歧,也显示了......
白修德,本名西奥多·哈罗德·怀特(Theodore Harold White),白修德是中文名,他是二战时期美国《时代》周刊驻重庆的首席记者,也是著名的......
1942年3月,史迪威出任中国战区参谋长兼中缅印战区美军司令。1944年10月19日罗斯福屈从蒋介石的强硬要求,解除史迪威职务,将其召回国......
【正】 一九四四年十月,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各战场几乎都在大反攻,欧洲战场上盟军巳解放法国、南斯拉夫,逼近德国本土;太平洋战场上......
“史迪威事件”是抗战后期中美外交关系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对民国史有一定了解的读者想必不会陌生。事件的大致经过是这样的:1942......
“史迪威事件”导源于太平洋战争时期中、美、英对日作战方案与承担责任之分歧,实质上是太平洋战争时期中、美、英三国宏观军事政治......
史迪威事件是抗日战争时期中美关系史上颇具影响的大事.1981年以来,我国学者对史迪威事件的研究主要从史迪威与史迪威使华、史迪威......
战后几十年以来,中美关系的走向一直受抗战时期中美关系的影响,因此学界对当时的美国、蒋介石国民政府以及中国共产党这三方关系进......
太平洋战争时期,美国在先欧后亚战略指导下的对华政策充满着矛盾,与蒋介石政策发生了根本的冲突,最终导致了史迪威的离华。文章试图以......
运用史料,论述了美国是怎样通过珍珠港事件,从对日绥靖的迷雾中走向了反法西斯的立场,并从三个方面剖析了史迪威事件发生的原因。
Us......
作为相关历史问题的基础史料,根据史迪威日记、家书和评论性文字所编辑而成的中文出版品《史迪威日记》,其深远的影响绵延至今。其......
2007年3月11日至31日,应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的邀请,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组团对该所进行了访问。作为中国大陆民国档案的典藏......
<正>太平洋战争爆发以后,中国实际上仍然被排斥于同盟国的政治核心之外。苏联一再拒绝美、英、苏、中"四强"的概念;英国极度轻视中......
<正> 帕特里克·赫尔利于1944年9月作为总统个人代表使华,11月17日任驻华大使,到1945年11月27日辞职,历时一年两个多月。这期间,世......
<正> 近些年来,台湾史学界流行把1944年10月19日美国总统罗斯福将美国驻华军事代表、中国战区参谋长约瑟夫·华伦·史迪威从中国召......
“史迪威事件”始末[南京]李伟"史迪威事件"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与中国抗日战争中的一起重大事件。约瑟夫·沃伦·史迪威(188──1946年),受蒋介石......
“史迪威事件”是蒋介石消极抗战的产物。本文根据《史迪威日记》等第一手资料,通过对“史迪威事件”发生发展的全过程进行客观的......
蒋介石长期担任中国国民党和民国政府的最高领导人。如何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全面、准确地评价这一历史人物,对如何正确书写中国近......
“史迪威事件”起源于太平洋战争时期中美两国对日战争的战略方针及有关问题上的分歧,是二战时期中美关系变化发展的一个缩影。“......
2011年12月7日,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主办、贵州省委宣传部和南京大学约翰?霍普金斯中美交流中心协办的“太平洋战争与中美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