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路中国》相关论文
彼得·海斯勒以“非虚构”的写作手法,在《江城》《寻路中国》《奇石》等几部作品中对中国进行了实录.作为一个“行动者”和“在场......
作为海斯勒“中国三部曲”的最后一部,《寻路中国》重新回到探索中国社会文化的当代议题.他沿着长城驱车考察,追寻独特的中国城墙......
译文符合中国读者的认知习惯,更容易被中国读者接受,是非虚构文学(《寻路中国》的翻译目的。本文依照“目的论”中“目的决定方法”的......
农民一直是文学中重点描写对象。文章以《大地》和《寻路中国》为例,研究农民形象在20世纪美国文学中的变迁,总结了农民与土地的关......
人一生中有两样东西是永不能忘却的:母亲的面孔,城市的面貌。美国记者彼得·海斯勒(Peter Hessler,中文名为何伟)就在《寻路中国——从......
太棒了!彼得?海斯勒的《寻路中国》,是我读过的描述当代中国日常生活最好的一本书……彼得在中国待了很久,作为《纽约客》的记者,他......
<正>本刊讯(记者韩阳)7月27日,新浪中国好书榜三周年暨2012半年榜揭晓:《江城》《余英时访谈录》《战争与革命中的西南联大》《可......
2011年1月,上海译文出版社推出了美国《纽约客》前驻京记者何伟(Peter Hessler)的新书《寻路中国》。出版至今,该书获得了媒体和读......
期刊
生活在自己国度上的人们,也许对这片国土上的一切都太熟悉了,所以对周围的事物熟视无睹,甚至感觉麻木,失去了发觉生活的热情。但世......
<正>一、非虚构的叙述彼得·海斯勒(Peter Hessler),中文名何伟,曾任《纽约客》驻北京记者以及《国家地理》杂志等媒体的撰稿人。......
<正>彼得·海斯勒(Peter Hessler),美国人,牛津大学硕士,曾任《纽约客》驻华记者。这个精通汉语的美国记者却有一个普通的中文名字......
<正>认字癖这件事,恐怕任何一种语言的初学者都一样。1996年,27岁的美国人彼得·海斯勒(PeterHessler,中文名何伟)初来中国,在当时......
<正>2004年4月,我在纽约的生活百无聊赖。来自国内的消息千篇一律,关于奥运建设和世博会筹备的故事占据了所有媒体的篇幅。突然,我......
翻开《寻路中国》的第一页,便立刻想起近期读到的另一本书《中国在梁庄》。随着阅读的展开,我发现至少还有一本书可以对照来读,即余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