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筛选:
搜索耗时0.7147秒,为你在为你在102,285,761篇论文里面共找到 24 篇相符的论文内容
类      型:
[会议论文] 作者:郑伟,齐永安, 来源:国家科普能力建设北京论坛 年份:2010
高校博物馆主要有收藏、研究和教育三个方面的功能。高校博物馆既具有公共博物馆的共性,又具有作为隶属于高校的个性,有更加有效地发挥其教育功能的优势。目前,高校博物馆在为本......
[会议论文] 作者:杨文涛,王敏,齐永安, 来源:第二届国际古地理学会议 年份:2015
  河南登封地区寒武系朱砂洞组和馒头组中发现了大量的软沉积物变形,朱砂洞组中软沉积物变形包括液化变形层、同沉积断层、震褶层、塑性变形层;而馒头组中软沉积物变形则主要......
[会议论文] 作者:常玉光,齐永安,王敏, 来源:中国古生物学会第十一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27届学术年会 年份:2013
近期,作者等在河南省西部的登封关口和王窑剖面发现大量寒武纪叠层石,叠层石露头新鲜,宏体形态特征明显,类型丰富,共出露18层,宏观形态主要有半球状、圆柱状、锥柱状、缓波状、小丛......
[会议论文] 作者:柴姝, 齐永安, 张喜洋, 代明月,, 来源: 年份:2004
核形石(oncoid),又称藻灰结核,与鲕粒、渗流粒和红藻石统称为"包覆粒",是由分泌粘液的藻(菌)类生长并捕获和粘结碎屑物质和碳酸钙质点,围绕核心加积而形成的碳酸盐岩颗粒。核...
[会议论文] 作者:张喜洋,齐永安,代明月,李妲, 来源:中国古生物学会第十一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27届学术年会 年份:2013
本文以核形石和遗迹化石的相对数量关系变化表征微生物与后生动物的演化关系.本研究区中的核形石与遗迹化石主要产于张夏组底部的条带状鲕粒灰岩和生物扰动泥晶灰岩。根据两...
[会议论文] 作者:代明月,齐永安,王敏,张盼盼, 来源:中国古生物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 年份:2011
  核形石(oncolite)是由分泌粘液的藻类生长并捕获和粘结碎屑物质和碳酸钙质点,围绕核心加积而形成的颗粒。本文对豫西登封寒武系第二统馒头组一段中的核形石按形态分为球状...
[会议论文] 作者:齐永安,代明月,王敏,张盼盼, 来源:中国古生物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 年份:2011
  微生物丘礁是由底栖固着蓝细菌钙化格架障积或粘结灰泥和碳酸盐骨骼颗粒形成的、三维空间上具有一定隆起的碳酸岩体。构成豫西寒武系第三统张夏组微生物丘礁的蓝细菌有附...
[会议论文] 作者:齐永安,代明月,李妲,王敏, 来源:第二届国际古地理学会议 年份:2015
寒武纪生物大爆发之后,后生动物如古杯类为寒武纪早期的造礁生物(Kiessling et al.,2002;Debrenne.2007; Pruss et al.,2012),但生物礁结构的主体仍为钙质微生物(Rowland et al.,2002;Sprechmann et al.,2004).......
[会议论文] 作者:代明月,齐永安,张喜洋,李妲, 来源:中国古生物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 年份:2015
豫西渑池地区寒武系第三统馒头组二段碳酸盐岩中发育了大量的核形石。对核形石的微观分析表明,其核心及包壳等各个部位均大量保存有微生物化石Girvanella 丝状体。...
[会议论文] 作者:张喜洋,齐永安,代明月,柴姝, 来源:中国古生物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 年份:2015
[会议论文] 作者:李妲,齐永安,袁余洋,王敏, 来源:中国古生物学会第十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25届学术年会 年份:2009
洛阳龙门地区暴露的地层为上寒武统崮山组。该组下部为深灰色厚层灰岩、灰色厚层白云岩和白云质灰岩,中部为浅灰色厚层泥岩、白云石和鲕粒灰岩,上部为竹叶状灰岩、白云质灰岩和......
[会议论文] 作者:王敏,齐永安,李妲,孙长彦, 来源:第十一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 年份:2010
@@洛阳龙门石窟上寒武统固山组以鲡粒灰岩、生屑灰岩、白云质灰岩和白云岩为主,出露地层厚约120m,其下部厚16.5m的薄层状泥晶灰岩与白云质灰岩交互沉积层段中发育了大量的生物...
[会议论文] 作者:齐永安,王敏,李妲,孙长彦, 来源:第十一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 年份:2010
@@早元古代,古海洋环境十分稳定,大气中的氧含量很低,海洋中的生物主要是原核生物。在35亿年前的碳酸盐岩中就发现过微生物席,是以叠层石形式保存下来。微生物结构在元古代碳酸盐......
[会议论文] 作者:邢智峰,齐永安,郑伟,袁余洋, 来源:中国古生物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 年份:2011
  前寒武纪的生物圈主要以微生物为主导,底栖的原核生物群落形成的生物膜和微生物席与水体的物理沉积相互作用而形成一种原生沉积构造——微生物成因沉积构造,多发育在硅质碎......
[会议论文] 作者:邢智峰, 齐永安, 袁余洋, 郑伟,, 来源: 年份:2004
在生物支配的地球表层演变历史中,微生物一直是海相沉积物极为重要的构成单元。微生物形成的沉积构造(MISS)是一种并不突出于底层面的原生沉积构造,发育于硅质碎屑岩水体...
[会议论文] 作者:常玉光,齐永安,王敏,杨小伟, 来源:中国古生物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 年份:2011
  在地球早期生命演化过程中,叠层石-微生物席生态系统主宰地球海洋近30亿年,叠层石作为微生物岩的一种,是一种特殊的生物沉积构造,其中记录了大量的微生物、环境、地球化学和......
[会议论文] 作者:齐永安,代明月,张喜洋,王敏,李妲, 来源:第十四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 年份:2016
[会议论文] 作者:代明月,齐永安,常玉光,王敏,李妲, 来源:中国古生物学会第十一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27届学术年会 年份:2013
微生物岩中的蓝菌类化石在寒武纪地层中广泛分布,而经报道过的蓝细菌化石多出现在叠层石和凝块石中,在核形石中却鲜有报道.笔者在研究豫西中寒武统馒头组碳酸盐岩地层时,在核...
[会议论文] 作者:李妲,齐永安,王敏,孙长彦,张盼盼, 来源:中国古生物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 年份:2011
  豫西寒武系第三统张夏组纯净的鲕粒灰岩中存在着数量庞大、种类单一的遗迹化石Macaronichnus(通心粉管迹),这种现象在过去的研究中鲜有报道。一般认为,鲕粒灰岩发育在高能...
[会议论文] 作者:龚一鸣,胡斌,齐永安,张国成,卢宗盛, 来源:中国古生物学会第十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25届学术年会 年份:2009
本文回顾了中国遗迹化石研究的成就,在总结我国遗迹化石研究成就和正视不足的基础上,展望21世纪的中国遗迹学我们充满信心,并认为应该从如下4方面规划和部署我国21世纪的遗迹学......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