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筛选:
搜索耗时0.7277秒,为你在为你在102,285,761篇论文里面共找到 16 篇相符的论文内容
类      型:
[会议论文] 作者:方科平,, 来源: 年份:2004
王元化与童庆炳先生的《文心雕龙》研究具有诸多相似性,即由文论范畴切入龙学整体,以跨文化的视野观照古代文论的价值和意义,都表现出自觉的方法论意识和现代性诉求。但由于...
[会议论文] 作者:麦永雄, 来源:中国文艺理论学会第十三届年会暨“百年中国文艺理论的回顾与反思”学术研讨会 年份:2016
中外学者关于"审美意识形态"题旨的著述,构成了互相交叠的三重语境:美国耶鲁解构论语境(保罗·德曼)、英国马克思主义美学语境(特里·伊格尔顿)和中国辩证论语境(童庆炳)。...本文主要涉及四个维度:一、保罗·德曼的《审美意识形态》要旨;二、伊格尔顿的《美学意识形态》特质;三、童庆炳的审美意识形态论;四、三重交叠语境:审美意识形态范式及理论启迪。全...
[会议论文] 作者:王路成,, 来源: 年份:2015
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之一,童庆炳在《文学理论教程》中写道:"小说的基本特征主要是:深入细致的人物刻画,完整复杂的情节叙述,具体充分的环境描写。"小说环境可分为两种,一...
[会议论文] 作者:童庆炳, 来源: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5
作者们在写古代帝王生活的时候,也要有主体意识的介入,即对帝王及其生活进行评价。把某帝王的所谓千秋功罪做平列式的罗列, 堆砌各种资料,拼凑各种细节,虚构具体的场景,...
[会议论文] 作者:童庆炳,, 来源: 年份:2002
中华古代文学理论是中华古老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研究的深入,它的现代意义日益显示出来。中华古代文论无疑带有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鲜明特点,同时也揭示...
[会议论文] 作者:童庆炳,, 来源: 年份:2008
《时序》篇讨论文学变化发展的时代原因的文章。在这里作者叙述了"十代""九变"的文学发展状况,得出了"时运交移,质文代变"、"歌谣文理,与世推移,风动于上,而波震于下"以...
[会议论文] 作者:童庆炳,, 来源: 年份:2004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对有五千年文明的古老中国来说,是划时代的事件。它标志一个旧时代的结束,一个新时代的开始。毛泽东早在1949年9月21日发表的《中国人民站起来...
[会议论文] 作者:童庆炳,, 来源: 年份:2004
近年来有两个词语在各种场合频繁的出现,这就是以人为本、人的全面发展。在今年4月14日发表的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的公报中提出了五个坚持,其中就...
[会议论文] 作者:童庆炳,, 来源:文化与诗学 年份:2010
本文提出当下文学理论危机主要表现在理论脱离实际、文学理论的学科的封闭与孤立、文学理论研究的浅表化三点上面,认为应对这种危机的方法是要追求文学理论的当下性,加强文学...
[会议论文] 作者:童庆炳,, 来源: 年份:2004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标志旧时代的结束,新时代的开始。毛泽东早在1949年9月21日发表的《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一文中便明确指出:“全国规模的经济建设工作业已摆在我...
[会议论文] 作者:童庆炳,, 来源: 年份:2004
回 回 产卜爹仇贱回——回 日E回。”。回祖 一回“。回干 肉果幻中 N_。NH lP7-ewwe--一”$ MN。W;- __._——————》 砧叫]们羽 制作:陈恬’#陈川个美食Back to yield...
[会议论文] 作者:童庆炳, 来源:王蒙文学创作国际学术研讨会 年份:2003
本文对王蒙小说创作进行了探讨。从1957年发表《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开始,年仅22岁的初出茅庐的王蒙就开始了对小说艺术的探险。差不多半个世纪过去了,我们读他的中...
[会议论文] 作者:童庆炳, 来源:“文艺学新问题与教学改革”学术研讨会 年份:2011
  文中分析了当前我国文学学科教学存在的问题,对我国文学学科教学改革的方向提出了回归名篇和原著的阅读与教学的建议,提出教学改革要从教材编写开始。...
[会议论文] 作者:童庆炳;, 来源:“中国文学海外传播”国际学术研讨会 年份:2011
  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由于各种原因走上了不同的路。本文分析了中国的人文传统与西方的人文主义,中国的务实精神与西方科学传统以及中西文学理论基本差异的文化根源,提出中西......
[会议论文] 作者:童庆炳, 来源:“当代世界文学与中国”国际学术研讨会 年份:2008
  中国当代文学的世界性问题,不是凭空提出来的。自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文学创作界和理论界这种互动是空前的。本文指出文学的世界性是多元的聚拢,是世界各民族文学丰富性......
[会议论文] 作者:祁芝红, 来源:天津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年份:2011
文体翻译是翻译研究中最受瞩目的领域之一,但关于"文体"一词的内涵却是一个长期争论却无定论的话题.文章从奈达对翻译的定义入手,借鉴童庆炳的文体理论与韩礼德的语域理论,首先廓清了翻译研究中文体(style)...
相关搜索: